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Big_Nono

    什麼是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華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他都是以人來感悟物,體悟這個物,以物又來推導人,是這麼一個過程。

  • 2 # 朵朵佬爺

    格物相當於現在說的分析事物。全詞: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學習,掌握已有知識或技能,格物,就是運用從知識中掌握的原理去探究新事物,掌握新的規律。古人認為,格物才是真正目的。

  • 3 # 動靜兩皆禪

    要想搞清格物,首先要弄清此處的物是什麼意思。這裡的物絕非現代人所認為的不依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東西。恰恰相反,這裡的物指的剛好是被個人關照進自己意識範圍內的物和事。跟自己無關的一切人和事和東西是不需要格的。搞清了物,我們再說說格,格在朱熹聖人那裡是探究的意思,但其實這是與古人的原意不相符的,格物的格應是按排,調理,處理的意思。這樣理解格物就是把心裡的所有牽掛都調理好處理好。心裡沒有任何牽掛了,沒有物和欲牽掛了,智慧就自然而然生髮,就達到心體的良知了,就是致知了。致知後,心意也就誠了,心就正了,心正就身修,身修後則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了。最大的困難就在格物,格物就是和自己的慾望鬥爭,摒棄名和利,專心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標和理想。

  • 4 # 我係大哲學家

    關於格物,上古先民有結繩記事之說,有嘗百草之說。大概依此,結繩記事就發展成後來的度量衡,嘗百草就發展成後來的中醫藥。中草藥的藥性千百年不變,而度量衡的單位卻一變再變。格其不變須格其藥性即可,而格其萬變必格其單位方可。因此,古之格物僅限於物,今之格物除物本身,還應格制及書與數等等。格物固難,而又加之歷代之制度書數大相徑庭,使之格個藥物都難上加難,其它方面更是不可描述。例如:讀書人看妙方既不知古之錢兩與今之毫克如何換算,看病症又不知古之稱謂與今之叫法如何互譯。看歷史既不知古之官員與今之官員如何並論,看地理也不知古之地名與今之地名如何對應。先賢格物之求精,後生本當精益求精,然而不肖之徒多務虛名,致使真經束之高閣,令人望而生畏而不能普及大眾,此之謂今之“後生可畏”。譬之《周易》本為古聖格物之集大成者,不料卻被華人無限濫用。本來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現在卻是不為君子謀,專為小人謀。除非吾人將易學撰為常識普及大眾,不然很難改變現代易學的尷尬局面。只要讀書人不追名逐利,不好高騖遠,不妒忌同道,不鄙夷大眾。立志發願為眾講道著述,答疑解惑,並且還能為眾身體力行,排憂解難。我想諸君若欲如此這般菩薩心腸而又智慧超越勇猛精進,怎麼會比不上那些用讀過的書去自欺欺人的無良分子呢?

  • 5 # 以身致之

    格物,格除非心私慾,復原本心天理;

    常見有父母與子女關係不和睦,嚴重的訴諸公堂,反目成仇,此事近來多見;

    問其父母,何以至此,父母必訴子女為不孝;

    又問子女,何以不孝父母,子女必訴父母不能慈愛。

    父母因怨子女不孝是以不能慈愛子女;

    子女因怨父母不能慈愛,所以不願盡孝;

    因此父母不成個父母,子女不成個子女;探其中的原因,是私慾作祟埋沒了天理,格物就是要去除自心的私慾,恢復本心天理。

    在天理,父母的位份就是父母,只思如何慈愛子女;在子女的位份就是子女,只思如何孝親。

    為人父母的慈愛是父母位份能做到的,至於子女之孝與不孝是子女之事,雖親如父子也無法強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燙麵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