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夏濤聲

    何妨以野史的目光探討《燈下漫筆》:

    別樣的理解大夥已然透徹,——我有時又想,那昏黃燦然的油燈光芒四野,會閃爍起翠綠的餘輝,或者,正好是穿越時空以審問“灶君老爺”也未可知!!此君可是三界間的欽差大臣。

    ……………………

  • 2 # 王南瓜693

    讀過以後就知道魯迅不愧為偉大的思想家,除了對人性、儒學的批判,最重要的是對歷史及常說的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對《燈下漫筆》的分析探索相關學者完全可以寫一本書。我們普通人看一看體會體會大師的思想,能做到反思自己就很不錯了,如果進而能引發對歷史、文明的反思,絕對是思想精深的牛人。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燈下漫筆》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帶著“進取之心”,對人性、儒學進行了揚棄與批判,他認為在“禮教綱常”的文化的教養下,華人民養成了逆來順受,委屈求全,忍辱負重,苟且偷生的社會性格;由於積習已久,早司空見慣,給人民帶來了病態的畸形的滿足感。

    作者透過"銀票貶值時折現銀"的小故事,揭露出了國民的精神面貌,展現了人在危難之際容易”降格以求“的苟且心態。進而聯想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歷史事實與現狀,推斷出中國歷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隸,甚至常常連做奴隸也不得“的尷尬和卑微的處境。

    他設身處地、從勞動人民的角度出發,將中國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作為思想家他解剖了“同化"與“生活美”等案例,指明“禮教綱常”是導致華人民歷史地位低下的原因。

    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強忍悲痛,哀傷和憤怒,字斟句酌地作出了深刻的比喻:“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這是要表達的主題。

    作者以此批判了封建文化對勞動人民的毒害,他寄希望新的一代掙脫這種腐朽沒落文化的羈絆,不再繼承與弘揚,而是要拋棄這種低俗惡劣,殺人不見血的文化。

    反映了魯迅“以人民地位為角度的”辯證唯物主義史觀,旗幟鮮明對中國封建文化持否定態度,與義無反顧的變革精神;更重要的是對“國民劣根性”的清醒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代表燈的四字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