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定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
要有效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應該做到:
1、結合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教學目標章設計一個大任務,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每一節又由一個或幾個小任務組成。每一個任務的確立都根據學生現有知識狀況、教學內容的統籌安排而定。
2、引導學生分析任務並提出問題。
每一個任務中都包含著新、舊知識,學生接受任務後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也是他們想要知道的知識點,此時老師再將新知識傳授給他們,這就調動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
2、根據提出的問題,及時講授新知識。
問題提出後,就需要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老問題學生自己解決,新問題要透過師生的共同探索解決。每次授課的時間不超過3~10分鐘,然後讓學生動手進行一個與剛才授課內容有關的練習或活動(即完成一個小任務)。學生們聽了一段課剛要開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動拉了回來。活動(任務)做完,接著剛才的興奮勁兒,下一部分的授課又開始了。這樣,學生的思路始終跟著老師的授課內容,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及時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完成任務時又獲得一種成就感。
“任務驅動”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把好任務設計關。
在數學課的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設計、編排非常關鍵。首先,“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透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第二, “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不同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後的聯絡等多方面的因素。第四,以“佈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在傳統的教法中,引入有關概念時,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順序。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識時,應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以“佈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歸納結論”的順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
2、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徵,因此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的灌輸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可有可無、無事可做,而是比傳統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認為只有站在講臺上講課才是教師的本分。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充分地瞭解學生。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搭起支架;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後,調動學生的創作慾望,進一步完善任務創作;在任務完成後及時做好評價工作。
3、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
數學課也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百看不如一練”,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學環境是在一人一機的電子教室或多媒體教室上課。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定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任務驅動的教與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
要有效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應該做到:
1、結合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教學目標章設計一個大任務,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每一節又由一個或幾個小任務組成。每一個任務的確立都根據學生現有知識狀況、教學內容的統籌安排而定。
2、引導學生分析任務並提出問題。
每一個任務中都包含著新、舊知識,學生接受任務後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也是他們想要知道的知識點,此時老師再將新知識傳授給他們,這就調動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
2、根據提出的問題,及時講授新知識。
問題提出後,就需要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老問題學生自己解決,新問題要透過師生的共同探索解決。每次授課的時間不超過3~10分鐘,然後讓學生動手進行一個與剛才授課內容有關的練習或活動(即完成一個小任務)。學生們聽了一段課剛要開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動拉了回來。活動(任務)做完,接著剛才的興奮勁兒,下一部分的授課又開始了。這樣,學生的思路始終跟著老師的授課內容,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及時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完成任務時又獲得一種成就感。
“任務驅動”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把好任務設計關。
在數學課的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設計、編排非常關鍵。首先,“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透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第二, “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不同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後的聯絡等多方面的因素。第四,以“佈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在傳統的教法中,引入有關概念時,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順序。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識時,應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以“佈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歸納結論”的順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
2、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徵,因此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的灌輸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可有可無、無事可做,而是比傳統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認為只有站在講臺上講課才是教師的本分。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充分地瞭解學生。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搭起支架;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後,調動學生的創作慾望,進一步完善任務創作;在任務完成後及時做好評價工作。
3、提供必要的實踐條件。
數學課也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百看不如一練”,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學環境是在一人一機的電子教室或多媒體教室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