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然而與人世間,總有長情被辜負,能被成全之人屈指更寥寥。黃庭堅是個不肯好好說話的人。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他說的話莫名其妙。物感於心,而情動於中。我卻愛極了他的拗句硬話,冷僻典故。他偏是寫讓很多人讀不懂的話,卻讓讀懂的人,說不出話。至於詩人們如何抒情,又將情緒表達到幾分為宜,似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也不必太過苛責他是否生活空虛,是否脫離現實,畢竟那未到江南先一笑,笑的真切,桃李春風一杯酒,飲的忘懷。情之所至,怎麼說都足夠動人。《焦鹿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也是黃庭堅在詩中所用的典故出處。原文大概是這樣的: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塗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松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無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意思是:鄭國有位樵夫在山野砍柴,碰到一隻受了驚嚇的鹿。迎頭一擊將鹿打死。怕別人瞧見,就急忙把死鹿藏在乾涸的壕溝裡,用蕉葉蓋上,高興得不得了。不一會忘記了藏鹿的地方,就以為是夢。順路邊走邊唱著山歌述說這件事。路旁有一個人聽到了,按照樵夫講的找到了這隻鹿。這個人回到家裡,告訴妻子說:“剛才一個砍柴的人夢到打死一隻鹿,卻不知道藏鹿的地方。我現在卻得到了它,那個人做的夢竟是真的呢!”妻子說:“你大概是夢見砍柴的人打死一隻鹿吧?難道真有那個砍柴的人嗎?現在你真的得到了一隻鹿,恐怕你做的夢是真的吧?”丈夫說:“反正我得到了這隻鹿,還管什麼是他做夢還是我做夢呢?”樵夫回到家裡,不甘心失掉這隻鹿。夜裡真的又夢見他藏鹿的地方,還夢見拿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清早,樵夫就根據他夢中的線索找到了那個人。於是兩個人為爭鹿起訴,鬧到了法官那裡。法官對樵夫說:“你當初真的得到了鹿,你卻胡亂說是做夢;現在真的是做夢夢見了鹿,你卻胡亂說是事實。他真的拿走了你的鹿,卻又與你爭這隻鹿,而他妻子又說他是做夢認取了別人的鹿。由此可見,沒有誰真正得到過鹿。現在你們擁有了有了這隻鹿,就兩家平分吧。”這個案子上報給鄭國的國君。國君說:“哈哈!法官大概是在做夢給別人分鹿吧?”於是國君又去問國相。國相說:“他們是做了夢還是沒做夢,我也沒法辨別。想要辨別是清醒還是夢幻,只有找黃帝與孔子。現在沒有黃帝與孔子,誰還能辨別清楚呢?姑且按照法官的判決就行了。”世間好事來的時候,多半讓人感覺如夢如幻。而故事的最後,並不是皆大歡喜。畢竟第一個發現鹿的鄭人,因為錯把現實當夢境,最後才會痛失掉半頭鹿。然而對於我們來說,人生又有多少次因為一時大意疏忽,痛失了本來屬於自己的好物呢?不是世間的好物不堅牢,而是你是否在擁有的時候還會保持清醒。我不信那個鄭人最後只得到了半頭鹿就會甘心,就像我也不信黃庭堅被貶之後是不想再回汴梁的。他是不能再回去了,而不會是不想的。所以才會說出那麼多自我寬慰的話,回頭再望,過往都如夢一場,只是無可奈何。或許只有相信是夢,才能緩解那些得而復失的苦澀。莊子對顏回說,“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自從莊子夢見自己化蝶之後,他就堅定的相信人可以變成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莊子一向如此天馬行空。而這也成為了黃庭堅這句詩文的另一典籍出處。問來由,每個人心裡的鹿大抵都不相似。或許有時候也僅僅只是為了那個求而不得罷了。是否是我們羞於承認自己的渴求,所以才把話說的欲蓋彌彰。是否是我們懼怕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才顧左右而言他。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去面對心中的那個求而不得。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只盼望歲月不會被蹉跎,往昔猶可被追憶,長情不會被辜負,你也終能得償所願吧。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然而與人世間,總有長情被辜負,能被成全之人屈指更寥寥。黃庭堅是個不肯好好說話的人。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他說的話莫名其妙。物感於心,而情動於中。我卻愛極了他的拗句硬話,冷僻典故。他偏是寫讓很多人讀不懂的話,卻讓讀懂的人,說不出話。至於詩人們如何抒情,又將情緒表達到幾分為宜,似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也不必太過苛責他是否生活空虛,是否脫離現實,畢竟那未到江南先一笑,笑的真切,桃李春風一杯酒,飲的忘懷。情之所至,怎麼說都足夠動人。《焦鹿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也是黃庭堅在詩中所用的典故出處。原文大概是這樣的: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塗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松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無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意思是:鄭國有位樵夫在山野砍柴,碰到一隻受了驚嚇的鹿。迎頭一擊將鹿打死。怕別人瞧見,就急忙把死鹿藏在乾涸的壕溝裡,用蕉葉蓋上,高興得不得了。不一會忘記了藏鹿的地方,就以為是夢。順路邊走邊唱著山歌述說這件事。路旁有一個人聽到了,按照樵夫講的找到了這隻鹿。這個人回到家裡,告訴妻子說:“剛才一個砍柴的人夢到打死一隻鹿,卻不知道藏鹿的地方。我現在卻得到了它,那個人做的夢竟是真的呢!”妻子說:“你大概是夢見砍柴的人打死一隻鹿吧?難道真有那個砍柴的人嗎?現在你真的得到了一隻鹿,恐怕你做的夢是真的吧?”丈夫說:“反正我得到了這隻鹿,還管什麼是他做夢還是我做夢呢?”樵夫回到家裡,不甘心失掉這隻鹿。夜裡真的又夢見他藏鹿的地方,還夢見拿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清早,樵夫就根據他夢中的線索找到了那個人。於是兩個人為爭鹿起訴,鬧到了法官那裡。法官對樵夫說:“你當初真的得到了鹿,你卻胡亂說是做夢;現在真的是做夢夢見了鹿,你卻胡亂說是事實。他真的拿走了你的鹿,卻又與你爭這隻鹿,而他妻子又說他是做夢認取了別人的鹿。由此可見,沒有誰真正得到過鹿。現在你們擁有了有了這隻鹿,就兩家平分吧。”這個案子上報給鄭國的國君。國君說:“哈哈!法官大概是在做夢給別人分鹿吧?”於是國君又去問國相。國相說:“他們是做了夢還是沒做夢,我也沒法辨別。想要辨別是清醒還是夢幻,只有找黃帝與孔子。現在沒有黃帝與孔子,誰還能辨別清楚呢?姑且按照法官的判決就行了。”世間好事來的時候,多半讓人感覺如夢如幻。而故事的最後,並不是皆大歡喜。畢竟第一個發現鹿的鄭人,因為錯把現實當夢境,最後才會痛失掉半頭鹿。然而對於我們來說,人生又有多少次因為一時大意疏忽,痛失了本來屬於自己的好物呢?不是世間的好物不堅牢,而是你是否在擁有的時候還會保持清醒。我不信那個鄭人最後只得到了半頭鹿就會甘心,就像我也不信黃庭堅被貶之後是不想再回汴梁的。他是不能再回去了,而不會是不想的。所以才會說出那麼多自我寬慰的話,回頭再望,過往都如夢一場,只是無可奈何。或許只有相信是夢,才能緩解那些得而復失的苦澀。莊子對顏回說,“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自從莊子夢見自己化蝶之後,他就堅定的相信人可以變成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莊子一向如此天馬行空。而這也成為了黃庭堅這句詩文的另一典籍出處。問來由,每個人心裡的鹿大抵都不相似。或許有時候也僅僅只是為了那個求而不得罷了。是否是我們羞於承認自己的渴求,所以才把話說的欲蓋彌彰。是否是我們懼怕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才顧左右而言他。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去面對心中的那個求而不得。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只盼望歲月不會被蹉跎,往昔猶可被追憶,長情不會被辜負,你也終能得償所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