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作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精密的大眾消費品,它幾乎濃縮了目前人類所能商用的最為尖端的科技成果,8項獲得諾貝爾獎的超前技術都率先應用於手機領域。大家知道嗎,手機小小的機身中囊括了多達超過200個高度整合的元器件、處理晶片以及感測器,我們幾乎能從手機上看到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影子(包括計算機、相機、電視、平板等等)。那麼如此精密的手機,它的製造流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下面我就來給大家揭秘。
首先大多數手機品牌的旗艦機型從立項到釋出大概需要3——6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從現在算起,今年下半年8月份要釋出的三星Note 20系列、9月份要釋出的iPhone 12系列以及10月份要釋出的華為Mate 40系列都已經基本完成了,各品牌定位暑期檔的中低端機型更是確定得八九不離十了。下面我們來仔細梳理一下從立項到釋出,一部手機的“旅途”。
品牌商要做一部手機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就是: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這裡面除了市場需求還包含了品牌定位、受眾人群與手機逐個功能點的確認等等。比如商務人士更在乎品牌調性;數碼達人更在乎產品效能;音樂愛好者更在乎手機音質;攝影愛好者更在乎相機質量......在手機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兼顧所有方面的產品比比皆是,但也顯得中庸。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主攻某一方面,吃透某一特定領域受眾。市場調研結束,大方向確定後,品牌方逐個立項,上交企劃書,技術部門開始入場。
在立項結束後,技術部門會評估專案,一般首先確認的會是手機產品中最貴的四大件,分別是:螢幕、處理器、攝像頭與執行記憶體。如果是旗艦機型全部配備最新硬體的話,那麼僅僅螢幕與處理器就會產生1000元以上的成本,供應鏈價格會隨著手機最後的出貨量而上下浮動。如果要滿足特殊產品的設計需求而要單獨開模製造元件的話那麼這個成本將會大幅提高(比如摺疊屏),當然這些成本最終也會由消費者買單。
確認完大件後,品牌商會針對不同定位而確認不同價位產品的處理器、執行記憶體、容量、攝像頭等小件,完成產品的進一步定製化。舉個例子,如果產品主打攝影功能,那麼技術部門除了現代手機常規的前攝與後攝,可能還需要增加廣角、景深、微距等一系列攝像頭與攝影功能。就連手機的配色也是一門學問,需要設計師跟市場部門反覆磨合確認,今年iPhone 11技術進步甚微,但墨綠色版本卻意外大賣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兩項完成後,大名鼎鼎的“產品經理”將正式介入到新產品的投產環節。產品經理作為手機公司極為重要的人物,不僅要深諳手機投產之道,更要對產品投放市場後的成敗負責。在產品經理對新產品反覆論證後,會上交給手機公司一份商業計劃書,這裡需要進一步明確產品受眾、預計投產量、預計銷量、產品成本、產品售價與最終利潤。商業計劃書確認後,新手機將會進入實際測試與正式投產階段。
投產結束後,即將釋出的手機將會迎來最後一個環節:營銷。一般來講,善於營銷的品牌方將會在新品釋出會開始前就曝出新一代手機照片,再把第一批產品放給各大評測機構,用於產出內容、製造熱點話題。千呼萬喚始出來,新一代手機終於正式釋出,交到消費者手中。
2000年到2010年,是手機普及的十年;2010年到2020年,是中國電子產品騰飛的十年。上述的手機“旅程”僅僅為套路式的舊行程,當下最為尖端的品牌往往更注重自家產品生態,還會增加軟體研發、系統適配等等脫離硬體的生態測試環節,頂級手機公司的軟體開發人員是遠遠超過硬體技術人員的。智慧手機行業早已走過野蠻生長時期,衷心地希望各大品牌商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系統生態與互動體驗上,少一些爭吵與誤導,多一些真誠與真材實料。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對於市面上層出不窮的手機新品也不要盲目消費,不要品牌方告訴你一個新功能、新賣點,你就輕易相信了。一定要在下足功夫、瞭解產品(最好到線下渠道親身體驗)之後再做決定。畢竟消費者越挑剔,市場競爭越激烈,品牌方才越容易拿出真正優秀的產品。
手機作為目前世界上最為精密的大眾消費品,它幾乎濃縮了目前人類所能商用的最為尖端的科技成果,8項獲得諾貝爾獎的超前技術都率先應用於手機領域。大家知道嗎,手機小小的機身中囊括了多達超過200個高度整合的元器件、處理晶片以及感測器,我們幾乎能從手機上看到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影子(包括計算機、相機、電視、平板等等)。那麼如此精密的手機,它的製造流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下面我就來給大家揭秘。
首先大多數手機品牌的旗艦機型從立項到釋出大概需要3——6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從現在算起,今年下半年8月份要釋出的三星Note 20系列、9月份要釋出的iPhone 12系列以及10月份要釋出的華為Mate 40系列都已經基本完成了,各品牌定位暑期檔的中低端機型更是確定得八九不離十了。下面我們來仔細梳理一下從立項到釋出,一部手機的“旅途”。
一、市場調研與立項品牌商要做一部手機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就是: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這裡面除了市場需求還包含了品牌定位、受眾人群與手機逐個功能點的確認等等。比如商務人士更在乎品牌調性;數碼達人更在乎產品效能;音樂愛好者更在乎手機音質;攝影愛好者更在乎相機質量......在手機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兼顧所有方面的產品比比皆是,但也顯得中庸。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主攻某一方面,吃透某一特定領域受眾。市場調研結束,大方向確定後,品牌方逐個立項,上交企劃書,技術部門開始入場。
二、確認產品的可實現性在立項結束後,技術部門會評估專案,一般首先確認的會是手機產品中最貴的四大件,分別是:螢幕、處理器、攝像頭與執行記憶體。如果是旗艦機型全部配備最新硬體的話,那麼僅僅螢幕與處理器就會產生1000元以上的成本,供應鏈價格會隨著手機最後的出貨量而上下浮動。如果要滿足特殊產品的設計需求而要單獨開模製造元件的話那麼這個成本將會大幅提高(比如摺疊屏),當然這些成本最終也會由消費者買單。
確認完大件後,品牌商會針對不同定位而確認不同價位產品的處理器、執行記憶體、容量、攝像頭等小件,完成產品的進一步定製化。舉個例子,如果產品主打攝影功能,那麼技術部門除了現代手機常規的前攝與後攝,可能還需要增加廣角、景深、微距等一系列攝像頭與攝影功能。就連手機的配色也是一門學問,需要設計師跟市場部門反覆磨合確認,今年iPhone 11技術進步甚微,但墨綠色版本卻意外大賣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利潤預估前兩項完成後,大名鼎鼎的“產品經理”將正式介入到新產品的投產環節。產品經理作為手機公司極為重要的人物,不僅要深諳手機投產之道,更要對產品投放市場後的成敗負責。在產品經理對新產品反覆論證後,會上交給手機公司一份商業計劃書,這裡需要進一步明確產品受眾、預計投產量、預計銷量、產品成本、產品售價與最終利潤。商業計劃書確認後,新手機將會進入實際測試與正式投產階段。
四、產品營銷投產結束後,即將釋出的手機將會迎來最後一個環節:營銷。一般來講,善於營銷的品牌方將會在新品釋出會開始前就曝出新一代手機照片,再把第一批產品放給各大評測機構,用於產出內容、製造熱點話題。千呼萬喚始出來,新一代手機終於正式釋出,交到消費者手中。
2000年到2010年,是手機普及的十年;2010年到2020年,是中國電子產品騰飛的十年。上述的手機“旅程”僅僅為套路式的舊行程,當下最為尖端的品牌往往更注重自家產品生態,還會增加軟體研發、系統適配等等脫離硬體的生態測試環節,頂級手機公司的軟體開發人員是遠遠超過硬體技術人員的。智慧手機行業早已走過野蠻生長時期,衷心地希望各大品牌商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系統生態與互動體驗上,少一些爭吵與誤導,多一些真誠與真材實料。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對於市面上層出不窮的手機新品也不要盲目消費,不要品牌方告訴你一個新功能、新賣點,你就輕易相信了。一定要在下足功夫、瞭解產品(最好到線下渠道親身體驗)之後再做決定。畢竟消費者越挑剔,市場競爭越激烈,品牌方才越容易拿出真正優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