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斌帶你看動漫

    渲染、烘托、襯托、對比的區別 一、定義的區分 1、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 趙師秀《約客》詩云:“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其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2、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詩文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此法引入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用筆,對事物進行描述、鋪排,使被“託”之物更加突出。齊已有《早梅》一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此詩以“禽窺素豔來”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現出早梅之素豔。 3、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白居易有《錢塘湖春行》一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平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此詩以西湖生氣勃勃之景,從正面襯托出詩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以六宮后妃之美襯玉環更勝一籌的美。 反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樂襯哀,以醜襯美。《謝亭送別》 唐代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此外,“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王維《鳥鳴澗》)以鳥之“驚”、“鳴”反襯春山“夜靜”。 4 對比: 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透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裡重點是透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二、用法的區分 1、渲染:透過(環境)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 從正面著筆。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鬱悲哀的基調。 2、烘托:透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 從側面著筆。(只寫側面一面) 如樂府詩《陌上桑》裡最後八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從觀看者的神態來襯托羅敷的美,這比正面進行直接描寫節省筆墨,更具有藝術魅力。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透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透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 3、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寫兩面,但是是為了突出其中一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托詩人飄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絕妙之處就在於用蟬噪、鳥鳴作反襯,把深山密林中那種幽靜宜人的意境表現出來。 4、對比:對舉的雙方是為了透過對比得出另外的結論。 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透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松江到崇明的開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