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博士,第四年(學制5年)。聽前輩們講,第四年一般會比較鬱悶,科研進入瓶頸期,論文壓力比較大,目前就處在這樣的階段。國內的博士普遍比較窮,敝校每個月發1060,再加上其他補助,算下來每天在辦公室坐十多個小時拿60塊錢,一小時不足6塊。國獎的金額很高啊,但我這樣的科研渣基本與之絕緣,所以到了高年級兜裡還是挺緊的,靠以前的存糧過活。從大四算起,進入課題組已經整整四年,梳理一下這幾年都做了些什麼:第0年:大四,本科畢設,做一個橫向課題。第1年:研一(尚未透過博士生資格考試,只能算是phD student),學習課程,第一學期課比較多,第二學期課相對較少,在導師的指導下越來越多地閱讀專業文獻。這期間,本科畢設對應的橫向課題結題,參與了結題的工作。暑假開始參與另一個比較緊急的橫向課題(某海底隧道),耗時長、費精力、收穫極大。第2年:透過博士生資格考試(變成了phD candidate),考慮選什麼題目。因為導師的研究方向很多,前後試了好幾個題目,直到第二年末才最終確定下來(我前後摸了5個題目:地熱—地下結構抗震—海上結構—非飽和土—粗粒土蠕變)。在摸索的過程中費了一些時間,每個方面都略知一二,我想這對我是有好處的;如果五年都專攻一個方向,我會覺得很枯燥乏味,我喜歡接觸不同的東西。第二年暑假按學校慣例參加博士生實踐,為期6周,到基層去,在大西南待了一個多月。第3年:既然已經定了題目,就得著手準備開題並開展工作了。但不巧的是,在博士第三年的秋季學期,突然有了一個時間很緊的橫向課題,其他同學對此不熟悉,我順理成章地被選過去做,耗費了兩三個月時間,到元旦才基本搞完。之後又突擊了20天,趕在元旦前開題。 第三年的春季學期緊趕慢趕地搞科研。課題相關的專案是個973專案,要在今年7月進行中期檢查,所以第三年的春季學期過得也挺累,老師同學都很著急,後來順利度過了中期檢查。第三年的關鍵詞就是:趕deadline。第4年:中期之後喘息了一個暑假,目前開始了第四年的學習。希望儘快出SCI,減小畢業壓力吧。本來一直想申請出國,但感覺沒搞出SCI來不好意思和導師開口。以上是這幾年的經歷。之後有空再更新,寫幾個讀博過程中的故事。============================科研上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吧。1.因為本科的時候自己做過一些小專案,所以畢設之初導師指定課題後,很快找到了哪裡可以作為本科畢設的創新點。當時的任務是研究非洲某國的公路沿線的高邊坡穩定性,當地降雨充沛,要考慮降雨的影響。這類問題有很多現成的理論和計算方法、課題組亦有前期積累,拼在一起就能解決整個問題。我程式設計比較快,自己寫程式做了一維降雨入滲的計算(差分法),之後用商業軟體做二維計算以及邊坡穩定性分析,找規律。這畢竟是自己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搞研究,所以投入了很大的熱情。讀研之後發現發表的論文被其他人引用了,偶爾有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做類似課題的)給我發郵件討論論文裡的內容,覺得挺開心。這就是滿足感~~2.慶幸這幾年一直保持了對未知世界的熱情。我喜歡玩軟體、探索新功能,恰好課題組有某知名商業軟體的正版狗,所以別人不用的時候我就拿過來玩,做完了教程裡的算例、看完了所有的幫助文件、之後自己找師兄師姐做過的東西做著玩……慢慢就摸熟了。3.參與大專案的過程很長見識。某超級工程海底隧道專案,我們課題組做隧道結構方案諮詢。之前在另一個答案中提到過——在隧道工地開會參觀的時候,好幾位老先生都對我說:年輕人你真是幸運啊,我們等了一輩子到退休,都沒遇上這麼大的專案;你一入行就能來見識,我們羨慕你啊。4.有時候見到名人就忍不住想上去搭個訕……因此這幾年趁著各種開會的機會,找各位如雷貫耳的前輩簽名或搭訕。(這個愛好時常被師弟師妹詬病)2014年參加黃文熙講座,茶歇時見導師在和河海大學的殷宗澤教授聊天,就跑過去央求導師引薦,成功要到了簽名。今年在上海開土力學大會,也是給課題組的年輕老師賣萌,讓老師帶著我們去給業界大牛敬酒。走了一圈酒沒了,冒昧地和年逾80的鄭穎人院士說:您分酒器裡的酒能不能給我一點?鄭院士很開心:快幫我喝了。那天的微博我寫道“這幾天和GXN院士,ZYR院士,YZZ老師,LGX老師,BCG老師,以及(此處省略N個名字)等老師都說了幾句話。來開會很值啊!(加上之前和SJ院士,CZY院士搭訕,似乎快集齊什麼了… ” 在T大讀書也有很多便利,找過李學勤、見過馬親王、和鳩山由紀夫講日語、遠遠地面聖N次……真是讓我特別興奮呢。(請勿轉載)
地下工程博士,第四年(學制5年)。聽前輩們講,第四年一般會比較鬱悶,科研進入瓶頸期,論文壓力比較大,目前就處在這樣的階段。國內的博士普遍比較窮,敝校每個月發1060,再加上其他補助,算下來每天在辦公室坐十多個小時拿60塊錢,一小時不足6塊。國獎的金額很高啊,但我這樣的科研渣基本與之絕緣,所以到了高年級兜裡還是挺緊的,靠以前的存糧過活。從大四算起,進入課題組已經整整四年,梳理一下這幾年都做了些什麼:第0年:大四,本科畢設,做一個橫向課題。第1年:研一(尚未透過博士生資格考試,只能算是phD student),學習課程,第一學期課比較多,第二學期課相對較少,在導師的指導下越來越多地閱讀專業文獻。這期間,本科畢設對應的橫向課題結題,參與了結題的工作。暑假開始參與另一個比較緊急的橫向課題(某海底隧道),耗時長、費精力、收穫極大。第2年:透過博士生資格考試(變成了phD candidate),考慮選什麼題目。因為導師的研究方向很多,前後試了好幾個題目,直到第二年末才最終確定下來(我前後摸了5個題目:地熱—地下結構抗震—海上結構—非飽和土—粗粒土蠕變)。在摸索的過程中費了一些時間,每個方面都略知一二,我想這對我是有好處的;如果五年都專攻一個方向,我會覺得很枯燥乏味,我喜歡接觸不同的東西。第二年暑假按學校慣例參加博士生實踐,為期6周,到基層去,在大西南待了一個多月。第3年:既然已經定了題目,就得著手準備開題並開展工作了。但不巧的是,在博士第三年的秋季學期,突然有了一個時間很緊的橫向課題,其他同學對此不熟悉,我順理成章地被選過去做,耗費了兩三個月時間,到元旦才基本搞完。之後又突擊了20天,趕在元旦前開題。 第三年的春季學期緊趕慢趕地搞科研。課題相關的專案是個973專案,要在今年7月進行中期檢查,所以第三年的春季學期過得也挺累,老師同學都很著急,後來順利度過了中期檢查。第三年的關鍵詞就是:趕deadline。第4年:中期之後喘息了一個暑假,目前開始了第四年的學習。希望儘快出SCI,減小畢業壓力吧。本來一直想申請出國,但感覺沒搞出SCI來不好意思和導師開口。以上是這幾年的經歷。之後有空再更新,寫幾個讀博過程中的故事。============================科研上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吧。1.因為本科的時候自己做過一些小專案,所以畢設之初導師指定課題後,很快找到了哪裡可以作為本科畢設的創新點。當時的任務是研究非洲某國的公路沿線的高邊坡穩定性,當地降雨充沛,要考慮降雨的影響。這類問題有很多現成的理論和計算方法、課題組亦有前期積累,拼在一起就能解決整個問題。我程式設計比較快,自己寫程式做了一維降雨入滲的計算(差分法),之後用商業軟體做二維計算以及邊坡穩定性分析,找規律。這畢竟是自己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搞研究,所以投入了很大的熱情。讀研之後發現發表的論文被其他人引用了,偶爾有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做類似課題的)給我發郵件討論論文裡的內容,覺得挺開心。這就是滿足感~~2.慶幸這幾年一直保持了對未知世界的熱情。我喜歡玩軟體、探索新功能,恰好課題組有某知名商業軟體的正版狗,所以別人不用的時候我就拿過來玩,做完了教程裡的算例、看完了所有的幫助文件、之後自己找師兄師姐做過的東西做著玩……慢慢就摸熟了。3.參與大專案的過程很長見識。某超級工程海底隧道專案,我們課題組做隧道結構方案諮詢。之前在另一個答案中提到過——在隧道工地開會參觀的時候,好幾位老先生都對我說:年輕人你真是幸運啊,我們等了一輩子到退休,都沒遇上這麼大的專案;你一入行就能來見識,我們羨慕你啊。4.有時候見到名人就忍不住想上去搭個訕……因此這幾年趁著各種開會的機會,找各位如雷貫耳的前輩簽名或搭訕。(這個愛好時常被師弟師妹詬病)2014年參加黃文熙講座,茶歇時見導師在和河海大學的殷宗澤教授聊天,就跑過去央求導師引薦,成功要到了簽名。今年在上海開土力學大會,也是給課題組的年輕老師賣萌,讓老師帶著我們去給業界大牛敬酒。走了一圈酒沒了,冒昧地和年逾80的鄭穎人院士說:您分酒器裡的酒能不能給我一點?鄭院士很開心:快幫我喝了。那天的微博我寫道“這幾天和GXN院士,ZYR院士,YZZ老師,LGX老師,BCG老師,以及(此處省略N個名字)等老師都說了幾句話。來開會很值啊!(加上之前和SJ院士,CZY院士搭訕,似乎快集齊什麼了… ” 在T大讀書也有很多便利,找過李學勤、見過馬親王、和鳩山由紀夫講日語、遠遠地面聖N次……真是讓我特別興奮呢。(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