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Ncdsz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擴充套件資料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歡用來進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詩詞中提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體現了李白當時的悲愁;柳永在詩詞中提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貧困。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當日,揮筆寫下了一篇名作《水調歌頭》。當時,他正處在輾轉各地為官的狀態,在中秋之夜獨居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體現出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情感。詞的開頭寫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詞中的把酒問青天與詞前小序“歡飲達旦,大醉。”起到了呼應的效果。蘇軾非常喜歡飲酒,在他的詩詞中經常會表現出來,他曾經說過“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也就是說,酒能麻痺人們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這裡的明月已經不是平常時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蘇軾一開始就以這種情境帶入,表達了自己在中秋之夜舉杯問天的非凡氣魄。接下來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把酒問青天”中要問的內容,對明月的追逐和讚美又更進了一步。蘇軾很想乘風到月宮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裡的氛圍太過淒涼,自己抵擋不住刺骨的寒冷。“乘風歸去”表現了蘇軾對人世間的不滿,而“歸”就好像表明他本來就是月宮中的人,只是暫時到人間住一段時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文連線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隨著一起擺動。這裡是一個轉折,由厭煩人間到喜歡人間生活,跌宕起伏卻又合情合理。詞的下闋在賞月的過程中表達了蘇軾思念親人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是由於明月轉動,影子也跟隨著變換了形狀,這肯定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的結果,與下句“照無眠”互相呼應。但是,無眠與賞月又十分對應,從賞月引發了作者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痛之情,從而導致了作者一夜無眠。在思念親人的情感變成主旨之後,作者對中秋明月的情感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進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接下來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已經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提到:“不應”兩句詩詞描寫的月圓人不圓,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不滿,而“人有”三句詩詞又話鋒一轉,感嘆世事無常,又體現了對明月的理解之情。該處分析講解的十分精確,親人不能團聚與明月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卻追究於明月。在這句詞中,“圓”包括了兩種含義:一種是明月的形狀是圓,另一種是由明月的圓而引出的親人團圓。在月圓和人圓的雙重含義下,才體現了作者感嘆月圓人不圓的情感,也正是因為這種轉折,導致作者對明月的不滿也有了依據,充分體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感情。後面作者為明月進行了辯解,其實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這種安慰帶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將明月的陰晴圓情與人的悲歡離合聯絡在一起,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係,但是實際上,這種正相關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邏輯使然。而且,這不僅是論述,更是抒情,在詞的最後將抒情與意向結合在了一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說,既然不能兩全其美,那麼就只能帶著豁達的情感來看世界,只要人們的情感能夠長久,只要能夠望向同一輪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其實,這是作者感情的收斂,從對明月的不滿,到最後感情的轉變,其中一張一舒,節奏非常有序,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綜上所述,蘇軾的思想將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結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蘇軾養成了豁達的性格,而道家出世、養生的思想使蘇軾在遭受貶低之後還能活的清新雅緻。因此,他頓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情感,激勵自己堅持自己的思想,成為古代詩人中一股清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w破碎群島戰役跳過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