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州小林
-
2 # 風浪裡淘沙
古代農耕型的中國社會中,在沒有電的時期,照明靠的是油燈或者蠟燭,對普通百姓而言,這個照明費用太過於昂貴。蠟燭也是到了明清時期才進入平常百姓家裡,“挑燈夜讀”只是有錢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並非就沒有夜生活。不同階層、不同時期的古人們,都有不一樣的夜生活。十二時辰的計時法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而“人定(又稱亥時,從晚上九點開始)”代表到了人們休息的時間,這代表古人並非天黑即入睡。
(一)“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平常百姓最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在月光下聽長者“講古”、“講白話”,既能瞭解歷史、社會禮儀等等,又能打聽鄰里八卦、民間鬼怪故事等等。打發時間的同時,又可以長見識、甚至是起到社會教化的作用。
(二)權貴階層的夜生活就相對豐富,即便是在有嚴格的宵禁制度的朝代,只要不出門,他們還是可以在自己家裡通宵達旦的玩樂。比如頗負盛名的《韓煕載夜宴圖》這幅畫裡,記錄的就是南唐兵部尚書朝熙載舉辦的豪門夜宴,赴宴的除了達官顯貴,甚至還有和尚。從中不難窺見那些年代有錢有勢者的奢侈生活,並非是單調與枯燥乏味的。
(三)唐朝前期有嚴格的宵禁制度,並以法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當年最受靈帝寵愛的宦官蹇碩,他有個叔父就因為犯了夜禁,也被曹操毫不客氣的砍了頭,據說從此都城再也沒人敢犯宵禁了。所以這一時期的古人們夜生活相對受制約。
到了唐中後期,宵禁逐漸廢弛;而宋朝則徹底取消了這一制度。這時期的古人們,夜晚的生活就多姿多彩了:從傍晚開始,茶館酒樓,聽戲賞舞、逛馬街,甚至還有地攤大排檔,甚至是早市營業了夜市才收攤。
到了元朝又重新開始實行宵禁制度,之後的明清也遵循這一制度,於是古人的夜生活又沉寂下來,變得相對單調。
古時候沒有電,天黑之後,人們都在幹嗎呢?
首先,我覺得古代不像當今社會,一但出現沒有電,就會不知所措,因為當代人對用電依賴度非常高,離開了電,好像不能生活一樣,古代人,一般都要裹腳,所以腳很小,晚上沒有電的時候,是在主要工作就是操持家務帶孩子。到晚上,丈夫孩子入睡後,她們還要挑燈織布,代的女人其實也很辛苦的,白天要幹家家務帶孩子,晚上還要就著燈光織布、繡花。
其次,古代人不像如今的人,如今的人基本都是去KTV,酒吧,商場晚,古代都是找幾個好酒友,痛苦的喝酒,可以去風月之地吟詩作對,生活也是十分瀟灑的。
最後,我覺得,他們沒有電的時候,也有燈,蠟燭吧,晚上等小孩睡覺了,夫妻也會恩愛的。跟現代人一樣。生活也有浪費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