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貝

    提起茅臺,總會有人想起茅臺酒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怒擲酒瓶振國威”的典故。其實,那時參賽的酒還不是如今的茅臺,而是華茅與王茅。如今的茅臺酒廠,是1951、1952年仁懷縣政府透過沒收、接管和贖買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和恆興(賴茅)三家茅臺鎮上規模最大的私營燒坊國有化而來。

    瞭解茅臺,必須要了解三茅(華茅、王茅及賴茅),其中華茅尤為重要,因為它不僅是最早的“茅臺”,而且是巴拿馬金獎的獲得者、釀酒規模最大及其三大釀酒師傅被人稱為“茅臺三鄭”。

    華茅的前身是“成義燒坊”

    在國有化成立貴州茅臺酒廠的三家燒坊裡,成立最早的是華家成義燒坊,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華家原籍江西,康熙年間入黔經商,依靠販運川鹽發家。

    據華家後人華問渠解放後的口述文章記載,華家開始釀酒始於咸豐舉人華聯輝。而他造酒的起因,是祖母彭氏惦記茅臺鎮“味醇而香”的好酒。茅臺鎮原是川鹽入黔口岸,華家常年往來於此。

    華茅的影印資料

    據記載,華聯輝字檉塢,江西省臨川人,其始祖在康熙末年來貴州經商後定居遵義。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開設“永隆裕”鹽號,是貴州首屈一指的大鹽商。華聯輝到茅臺之後,發現這裡的燒坊已被夷為平地,於是就買下一塊土地,找來舊時的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了作坊,早期名為“成裕燒房”。

    釀出的酒經彭氏品嚐,確定這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於是中斷多年的茅酒生產就這樣恢復了。最初約十年間,華氏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讚,求酒者接踵而至,於是,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擴建酒坊,對外營業,並將酒坊定為“成義燒坊”。

    成義燒坊的老照片

    華茅奪得巴拿馬金獎

    1882年—1915年,成義燒坊年產1500—2500公斤,主要銷往茅臺鎮,少量銷貴陽,1915年茅臺酒榮獲巴拿馬金獎,加之川黔、川滇、黔桂的公路開通,茅臺酒市場擴大,年產增加到15000公斤,產品主銷貴陽,包裝也有改進。

    1918年,貴州省公署對茅臺酒巴拿馬金獎之爭的裁決書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成義”、“榮和”(華茅和王茅)兩家的酒作為名優特產送展,當時農商部來加區分,一概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送出,統稱“茅臺酒”,展會上茅臺酒以其特有的優點征服了各國的評酒專家,被譽為世界名酒,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從此蜚聲中外。

    獲獎后王茅和華茅為國際金獎的所屬爭執不下,縣商無法裁決,官司打到省府;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兩家均有權使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獎牌由仁懷縣商儲存。

    民國初年採用紫陶圓罐盛酒,500克小包裝,商標用紅底木刻印刷黑字,註明燒房回沙茅酒,並將“貨真價值、童叟無欺”八字印在燒房字樣的左右兩邊,瓶頸的封口原用豬尿包皮,易損壞,後打破陳規,改用圓柱形,小口陶酒瓶,商標印上鄭珍詩句“酒冠黔人國”。

    成義燒坊舊址

    1935年,四川成都舉行的“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上,“成義燒坊”的華茅酒獲特等獎。

    茅後人擴大釀酒規模

    1944年,華聯輝之孫華問渠擴大規模,窖酒池從12個增加到18個,1947年,產量達到21600公斤。

    1951年—1952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將“成義燒坊”收購併公有化,“成義燒坊”更名為“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即今天的茅臺酒廠)。

    茅臺酒廠購買“成義燒坊”的契約

    同時,透過購買、沒收的方式,將茅臺鎮名氣最大,規模最大的其他兩傢俬營酒坊“榮和燒坊” “恆興燒坊”(“華茅”“王茅”“賴茅”)與成義燒坊合併,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

    “成義”、“榮和”、“恆興”三家燒坊合併的相關檔案

    “成義燒坊”三大酒師—鄭興義、鄭永福、鄭銀安入主茅臺酒廠,史稱“茅臺三鄭”。

    “華茅”除了產酒,還誕生了白酒祖師爺張支雲。張支雲曾在年少時期拜掌酒師傅鄭應才為師,並開始釀酒生涯。幾十年過去,張支雲被稱為中國醬香型白酒健在的祖師爺、酒文化的活化石。

    從此,“華茅”品牌隱遁起來,華茅留給世人的印象只剩那“怒擲酒瓶振國威,香驚四座奪金獎”的驚世一摔。

    以及“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的流芳美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oon有沒有拿過WCG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