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中看海7

    魏延不被暫首也不行,蜀國到後期後,人才不濟大將缺乏,朝廷爭權奪利,姜維還有七八萬軍隊,孟獲尚有十萬部隊,劉禪卻選擇投降了,不是大將不行,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 2 # 紗窗18835540450

    沒有如果:魏不被馬岱斬首的話,魏與楊主義不和。只能引起國內更大的矛盾,諸葛亮看到了這點。才會出這樣的計謀,也只有讓魏死、蜀國才能平安度過危險期!

  • 3 # 不沉的經遠

    魏延雖然沒有想著造反,但是他的舉動形同造反,即使沒有被馬岱所殺,那麼他的政治生命也已經結束,最好的結局不過是被囚禁至死,對於蜀漢未來的變化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魏延是大家熟悉的三華人物之一。和演義中不同,正史上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出身,也算是他的嫡系了,所以在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以後,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魏延也逐步高升,成為了蜀漢集團的高階將領。

    在諸葛亮主政期間,隨著蜀漢集團少數留存下來的元老級將領,魏延深得諸葛亮的信任,並被委以重任,在歷次北伐時表現活躍。不過魏延這個人脾氣不大好,性格高傲,和軍中同僚相處的都不大好,所以儘管他勇猛過人,卻遲遲不能獨當一面。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諸葛亮舊病復發並一病不起,最後在軍中病死。諸葛亮臨終前,曾經對蜀軍的後事做出了安排,他命長史楊儀率大軍先撤,魏延則負責斷後,護軍姜維次之。

    考慮到魏延這個人脾氣大,自己死了以後未必會服從安排,諸葛亮還特意交待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如果魏延抗命不從,那麼不用管他,大軍自行撤退即可。

    不過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魏延不僅不服從命令斷後,還公然質疑諸葛亮的安排,認為楊儀只是區區一個長史,沒有資格當一軍統帥,諸葛亮死後應該自己接管軍權,逼著來通知他的費禕和自己一起公告各軍,接管蜀軍。

    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費禕也是被魏延嚇了老大一跳,他當然沒魏延那麼不知輕重,知道這種公然抗命奪權的事情可是大忌,於是藉口說要主動去勸楊儀交出兵權脫身而去,將此事告知楊儀和姜維。

    楊儀和姜維就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不去管魏延自行撤軍。魏延得知此事以後暴跳如雷,一怒之下帶著部隊搶先南返,並一路燒燬閣道。兩人還一起上書劉禪,彈劾對方叛逆,搞得劉禪也一時不知道該聽誰的,只好召來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他們意見。

    魏延脾氣那麼差,董允、蔣琬對他自然沒什麼好印象,更何況楊儀這邊還有費禕、姜維兩個人證,魏延抗命一事確鑿無疑,所以他們都支援楊儀。劉禪於是命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接應楊儀。

    不過不等蔣琬帶兵趕到,楊儀派去的王平已經擊敗了魏延。魏延帶著兒子和幾個親隨逃亡,又被楊儀派去的馬岱追殺殺死。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

    魏延起兵從一開始的目的就很明確,就是不服楊儀想自己接管兵權,並不是要造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楊儀楊儀殺死魏延,主要是兩人關係一直不好,勢同水火,這次藉機報復。

    不過魏延雖然沒有造反之心,他的舉動還是犯了大忌,即使沒死,也不會有好下場。

    在封建王朝,特別是三國這種亂世,一個武將不顧上級的安排,自己搶奪兵權這本來就是大忌,此時諸葛亮剛死,蜀中人心不定,不算和魏延有仇的楊儀,其他無論劉禪還是董允、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不可能容忍魏延這個一個不安定因素繼續掌權。

    因此即使馬岱沒殺死魏延,將他捉了回來,蔣琬也及時趕到,沒讓魏延落在楊儀手中,免去一死,那蔣琬和其他人也不會幫他說話,魏延最起碼要被判一個終身監禁。

    以魏延的脾氣,對此肯定不會是反省自己,而是怪罪於那些不支援自己的人,一個心存怨望的罪名就跑不了。即使劉禪再大度,不治罪於他,那也不可能放魏延出來。所以對他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在牢裡等死了,不會對蜀漢未來的局勢再產生任何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什麼膠粘布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