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祖述文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是整部《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
其中“時”在周秦時代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朱熹在《論語集註》中把“時”解釋為“時常”。”說“,同悅,讀yue,與“樂”,讀le,有所區別。《論語集註》中程頤認為“樂”與“悅”是有差別的,“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也就是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學而時習之”的“習”字我認為是對這句話理解的關鍵,古漢語中“習”字並沒有現在的“複習”之意。而應該是實習、實踐的意思。將所學用於工作學習或者生活中,學以致用,解決了實際問題,取得了好的結果,發自內心的體會到快樂,才是“不亦說乎”的真正意義。而這種體會更多的是用心做事、工作學習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的。渾渾噩噩生活工作或者學習的人很少會有這種體會的。
對於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學習的知識在一定的時候(或經常)能用於實際,不是很愉快嗎?“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學”是指學說或主張,“時”的意思是時代或社會,“習”則是使用或採用。連貫起來的意思就是,自已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納了,那就太高興了。
《論語》開篇第一章反映出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也表現出了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定。從第一章也可以看出《學而篇》的主題是孔子關於“求學”的態度和方法。說“求學”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學”。“學”也就是“學問”不是文學知識,也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數理化,能掌握很多學科的知識只能代表知識淵博,而不能代表一個人有“學問”。從孔子對“學問”的要求可以看出來,“學問”是做人做事上體會人生經驗,在生活過程中不斷的思考、體會、反省和見習,所得到的人生體會才是學問的根本。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幾句話也正說明了“學問”是什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這是論語開篇第一句。論者,討論編次的意思。語者,談說的意思。論語記載孔子及弟子言行和對話,經過七十子後學的討論編次,匯集而成。書中也記載了孔子弟子的言行等,大要來說都是孔門之緒言。論語全書共二十篇。
對於這段話的理解,前人註解的很多。主要在其中的幾個關鍵字:「學」「時習」「之」「說」
學:覺也,效也,後覺習傚先覺之所為謂之學。天地萬物,仰觀俯察,皆可為學之物件,先覺覺後覺,先覺學得此道,後覺仿效之。「非如今日所說之書本知識」。
時習:時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指季節。四時之時。即四季,春夏秋冬。古者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此以季節為時。二指年歲。古人八歲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禮。十五入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脩己治人之道,此以年歲為時。三指晨夕。學習,休息,依早晚時間定時而為。習者,鳥數「音朔」飛也。習如小鳥學習飛翔,一次又一次的反反復復的學習。人之為學,亦當如鳥習飛一般,日復一日,時復時,年復年,反覆不已。
之:指所學。
說:通悅。心中歡喜之義。
此句大意幷不難解,即:
孔子說:「學了,幷能時時復習所學,心中不也覺得歡喜嗎?」
此句敘述了一理想的學習狀態,也可以說是孔子為學的自述。學而時習之,乃初學之事,孔子十五而志於學,所學亦所說,學中有說,說中有學。可知初學之人需將學與說結合,這樣日學日深,日深日進,時時反覆,學得其說。
後世為《論語》做注的人很多,大致略舉一二,選些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供您參考。
《論語集解》·何晏
《論語集註》·朱熹
《論語正義》·劉寶楠
近人楊伯峻《論語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