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症的病因如下: 1.易感人群 1~5歲小兒發病者最多,4個月以下嬰兒很少得病,近年來小兒普遍服用疫苗,機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後,血清中最早出現特異性IgM,2周後出現IgG和IgA。保護性中和抗體,可維持終身。病後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發病者罕見。 2.傳染源 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一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後4周,少數可達4月。無症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3.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傳播方式,被汙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傳播本病。少數情況下可透過空氣飛沫傳播。 4.流行特點 遍及全世界,多見於溫帶。散發式流行,夏秋季發病率最高,熱帶和亞熱帶和發病率在各季節無顯著差別。過去流行以Ⅰ型病毒為主,Ⅲ型最少。大規模服用疫苗後,Ⅰ型病毒減少,ⅡⅢ型相對增多。 5.病原知識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大量存在於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粘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耐寒,低溫(-70℃)可儲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箱中可儲存數週,但對乾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乾燥法儲存。為耐熱。60℃30分鐘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6.發病機理 病毒經口進入後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迴腸淋巴組織增殖,包括扁桃體、迴腸集合淋巴結、頸部深層淋巴及腸繫膜淋巴結,並在其中繁殖,如此時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區域性感染得到控制,則形成隱性感染;少量病毒進入血流被帶到其他部位的網狀內皮系統,並在那裡廣泛繁殖。繼病毒血症發生後,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有時病毒也可透過周圍神經纖維末梢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在潛伏期病毒存在於咽部和糞便中。發病後咽部持續帶病毒達1~2周,大便中持續排毒達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續數日,到發病時消失,此時特異性抗體開始出現。
小兒麻痺症的病因如下: 1.易感人群 1~5歲小兒發病者最多,4個月以下嬰兒很少得病,近年來小兒普遍服用疫苗,機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後,血清中最早出現特異性IgM,2周後出現IgG和IgA。保護性中和抗體,可維持終身。病後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發病者罕見。 2.傳染源 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一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後4周,少數可達4月。無症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3.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傳播方式,被汙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傳播本病。少數情況下可透過空氣飛沫傳播。 4.流行特點 遍及全世界,多見於溫帶。散發式流行,夏秋季發病率最高,熱帶和亞熱帶和發病率在各季節無顯著差別。過去流行以Ⅰ型病毒為主,Ⅲ型最少。大規模服用疫苗後,Ⅰ型病毒減少,ⅡⅢ型相對增多。 5.病原知識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大量存在於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粘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耐寒,低溫(-70℃)可儲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箱中可儲存數週,但對乾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乾燥法儲存。為耐熱。60℃30分鐘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6.發病機理 病毒經口進入後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迴腸淋巴組織增殖,包括扁桃體、迴腸集合淋巴結、頸部深層淋巴及腸繫膜淋巴結,並在其中繁殖,如此時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區域性感染得到控制,則形成隱性感染;少量病毒進入血流被帶到其他部位的網狀內皮系統,並在那裡廣泛繁殖。繼病毒血症發生後,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有時病毒也可透過周圍神經纖維末梢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在潛伏期病毒存在於咽部和糞便中。發病後咽部持續帶病毒達1~2周,大便中持續排毒達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續數日,到發病時消失,此時特異性抗體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