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鋼結構的形狀,與大腿骨相似,有仿生學的成份。 艾菲爾鐵塔”。法國巴黎著名鐵塔。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0米,重9,000噸。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6米的三層平臺可供遊覽,第四層平臺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面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0級階梯。1889年法國工程師埃菲爾為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和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而設計建造。是世界最著名的遊覽地之一。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徵,那麼,埃菲爾鐵塔(Tour Eiffel)就是現代巴黎的標誌。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埃菲爾鐵塔是為隆重紀念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100週年在轟動世界的國際博覽會舉行之際而建的。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居斯塔·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週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徵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徵方案裡,選中了橋樑工程師埃菲爾(G·Eiffel,1832-1923)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鋼鐵傑作】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高300米,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臺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製樑架,250萬顆鉚釘,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裝配更為恰當。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法華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象二次大戰勝利後遠渡大西洋、在紐約落戶的自由女神像一樣,埃菲爾鐵塔在不和諧中求和諧,不可能中覓可能。它對新藝術運動的意義決不能牽強附會地理解為只是從塔尖到塔基那條大麴線,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鐵鑄件圖案花邊:鐵塔恰如新藝術派一樣,代表著當時歐洲正處於古典主義傳統向現代主義過渡與轉換的特定時期。 近年來巴黎市政府對鐵塔進行了大的維修。從1985年聖誕節起,鐵塔改用碘鎢燈照明,夜晚塔身呈現金黃色, 既節省電,也更加美觀。 【三個瞭望臺】 法華人說,埃菲爾鐵塔是"首都的瞭望臺",事實的確如此。它設有上、中、下三個瞭望臺,可同時容納上萬人,三個瞭望臺各有不同的視野,也帶來不同的情趣。一個世紀以來,每年大約有300萬人登臨塔頂,俯瞰巴黎市容,歎為觀止。 最高層瞭望臺離地面274米,若沿1652級階梯而上,差不多要一個小時,當然也可採電梯登高。這裡最宜遠望,它會使人們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嘈雜的巴黎忽然靜了下來,變成一副巨大的地圖,條條大道條條小巷劃出無數根寬窄不同的線。全巴黎盡在腳下,當白天視野清晰時,極目可望60公里開外。 中層瞭望臺離地面115米。有人說,從這一層向外張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的確,淡黃色的凱旋門城樓,綠蔭中的盧浮宮,白色的蒙馬聖心教堂都清晰可見,色彩斑斕。傍晚登塔,則見夜色如畫,繁燈似錦,翠映林蔭,那些交織如網的街燈,真如雨後珠網,粒粒晶瑩。這一層還有一個裝璜考究的全景餐廳,終年都是顧客盈門,座位必須提前預訂才行。 最下層瞭望臺面積最大,相當寬敞,設有會議廳、電影廳、餐廳、商店和郵局等各種服務設施。在穿梭往來的人群中,好像置身於鬧市,而忘記這畢竟是57米的高空。從這裡觀賞近景最為理想。北面的夏洛宮及其水花飛濺的噴水池、塔腳下靜靜流過的塞納河水、南面戰神校場的大草坪和法蘭西軍校的古老建築,構成了一幅令人難忘的風景畫。
整個鋼結構的形狀,與大腿骨相似,有仿生學的成份。 艾菲爾鐵塔”。法國巴黎著名鐵塔。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0米,重9,000噸。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6米的三層平臺可供遊覽,第四層平臺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面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0級階梯。1889年法國工程師埃菲爾為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和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而設計建造。是世界最著名的遊覽地之一。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徵,那麼,埃菲爾鐵塔(Tour Eiffel)就是現代巴黎的標誌。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埃菲爾鐵塔是為隆重紀念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100週年在轟動世界的國際博覽會舉行之際而建的。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居斯塔·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週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徵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徵方案裡,選中了橋樑工程師埃菲爾(G·Eiffel,1832-1923)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鋼鐵傑作】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高300米,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臺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製樑架,250萬顆鉚釘,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裝配更為恰當。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法華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象二次大戰勝利後遠渡大西洋、在紐約落戶的自由女神像一樣,埃菲爾鐵塔在不和諧中求和諧,不可能中覓可能。它對新藝術運動的意義決不能牽強附會地理解為只是從塔尖到塔基那條大麴線,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鐵鑄件圖案花邊:鐵塔恰如新藝術派一樣,代表著當時歐洲正處於古典主義傳統向現代主義過渡與轉換的特定時期。 近年來巴黎市政府對鐵塔進行了大的維修。從1985年聖誕節起,鐵塔改用碘鎢燈照明,夜晚塔身呈現金黃色, 既節省電,也更加美觀。 【三個瞭望臺】 法華人說,埃菲爾鐵塔是"首都的瞭望臺",事實的確如此。它設有上、中、下三個瞭望臺,可同時容納上萬人,三個瞭望臺各有不同的視野,也帶來不同的情趣。一個世紀以來,每年大約有300萬人登臨塔頂,俯瞰巴黎市容,歎為觀止。 最高層瞭望臺離地面274米,若沿1652級階梯而上,差不多要一個小時,當然也可採電梯登高。這裡最宜遠望,它會使人們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嘈雜的巴黎忽然靜了下來,變成一副巨大的地圖,條條大道條條小巷劃出無數根寬窄不同的線。全巴黎盡在腳下,當白天視野清晰時,極目可望60公里開外。 中層瞭望臺離地面115米。有人說,從這一層向外張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的確,淡黃色的凱旋門城樓,綠蔭中的盧浮宮,白色的蒙馬聖心教堂都清晰可見,色彩斑斕。傍晚登塔,則見夜色如畫,繁燈似錦,翠映林蔭,那些交織如網的街燈,真如雨後珠網,粒粒晶瑩。這一層還有一個裝璜考究的全景餐廳,終年都是顧客盈門,座位必須提前預訂才行。 最下層瞭望臺面積最大,相當寬敞,設有會議廳、電影廳、餐廳、商店和郵局等各種服務設施。在穿梭往來的人群中,好像置身於鬧市,而忘記這畢竟是57米的高空。從這裡觀賞近景最為理想。北面的夏洛宮及其水花飛濺的噴水池、塔腳下靜靜流過的塞納河水、南面戰神校場的大草坪和法蘭西軍校的古老建築,構成了一幅令人難忘的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