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點的故事
北董
這是一個關於糕點的故事。
糕點,故鄉人一向稱之為“餜子”。在我的記憶中,餜子絕不是隨便充飢的大路貨,而是出門入戶的體面禮品。在我兒時,餜子子的品種十分單一,只有那種用模具脫成的、有凹凸花紋的“八大塊”。八大塊即為一斤,要連包裝紙算在內。包裝紙是內外迥異的兩層,裡面是厚墩墩的糙紙,外層是普通包貨紙,雙層疊得四稜見線,頂上要壓封一張彩印的“餜子票”。體面的人出門要帶上兩包餜子,上下系成一對;手頭拮据的人往往只帶一包,看望過人家之後大都有“自知之明”,不在那兒用飯。
那時候我是難以撈到餜子吃的。因為家境貧寒,即使有親戚帶來,也必定留著出門時帶給別家。故鄉有句俗話,“過年餜子比人忙”。如果偶爾能有餜子分吃,那一定是已過了往來拜望的時節,餜子包早已磨損了邊稜,甚至那八大塊中的某一塊已被誰家的母親讓孩子啃去了一些邊緣。分到一塊餜子,還要搶到那張同樣已磨損了的餜子票,疊起來,藏在自己認為最穩妥的地方,不讓任何人也不讓老鼠偷走。它的用項是逢到中秋節或下一個年節時剪窗花。餜子絕對不會狼吞虎嚥吃下去的,要嗅個夠才開吃,吃得細緻而久長,有時候要留下一點兒,饞了就看看。餜子裡邊的核桃仁要挑出來,看明白才捨得嚼呢。啊,那時候的餜子多麼珍貴。
在我十多歲的一天,我去趕集。我的任務是賣掉一些玉米,把錢拿回來到礦上買煤。在那大集的街口,我看見一位老頭,蹲著,面前一隻破舊的柳編小淺籃中放著一包餜子,餜子上插了一支小小的穀草十字架。老頭默默無語,但是目光不停地追尋過往的趕集人。我明白,他要賣掉那包餜子。那也是一包包裝破損的餜子。
時令已是古歷的三月,那年頭熱得早,別人已穿了夾衣,老人還穿著棉襖棉褲。我想:他為什麼要賣掉這包餜子呢?憑他的年紀,還沒有吃一包餜子的資格嗎?
在糧市賣完玉米,天已過晌午了,我非常餓。我的腸胃告訴我什麼都想吃,尤其想吃插有穀草十字架的那包餜子。我固然知道自己遠遠沒有資格吃餜子,但是我知道這樣出賣的餜子肯定便宜。
為什麼不買下來,自己吃一塊、兩塊,再拿回家去孝敬媽媽呢?趕回街口,我蹲到老人面前,問:“這包餜子多少錢呢?”
老頭伸出四根指頭:“四角。”
我把穀草十字架從紙繩中輕輕拔下來,說:“我要了。”遞給他四角錢。
老人樣子是高興的。他撩起棉褲腳,我見到的是一條瘡瘍連片的枯腿。他指著,對我說: “我就去抓藥了,改日說話!”
我餓得東倒西晃地回到家,才打開了餜子包。我沒有揹著媽媽吃好東西的習慣。
是八大塊。八大塊一點兒也不缺,但是全都生滿了綠斑,黴了。媽媽用菜刀把綠斑刮掉,裡邊依然是墨綠的顏色。掰開來,哈啦氣味刺鼻,沒有可吃的了。
我多麼難過,我白白地花去了四角錢。“媽,他騙了我們,真可惡!”我的眼淚下來了。
“不,不會的。”媽媽說,“他不知道餜子擱壞了,你不是說他治腿要錢花嗎?”
媽媽擦去我的淚,安慰我:“咱們的四毛錢,也不準能治好他的腿,他可憐啊。”
我細細想,老人也的確可憐。
“我們常常覺得苦,世上還有比我們苦的人。他一定沒有玉米可賣呢。”媽媽說,“苦日子要挺住,苦盡甜來,咱們盼著。
糕點的故事
北董
這是一個關於糕點的故事。
糕點,故鄉人一向稱之為“餜子”。在我的記憶中,餜子絕不是隨便充飢的大路貨,而是出門入戶的體面禮品。在我兒時,餜子子的品種十分單一,只有那種用模具脫成的、有凹凸花紋的“八大塊”。八大塊即為一斤,要連包裝紙算在內。包裝紙是內外迥異的兩層,裡面是厚墩墩的糙紙,外層是普通包貨紙,雙層疊得四稜見線,頂上要壓封一張彩印的“餜子票”。體面的人出門要帶上兩包餜子,上下系成一對;手頭拮据的人往往只帶一包,看望過人家之後大都有“自知之明”,不在那兒用飯。
那時候我是難以撈到餜子吃的。因為家境貧寒,即使有親戚帶來,也必定留著出門時帶給別家。故鄉有句俗話,“過年餜子比人忙”。如果偶爾能有餜子分吃,那一定是已過了往來拜望的時節,餜子包早已磨損了邊稜,甚至那八大塊中的某一塊已被誰家的母親讓孩子啃去了一些邊緣。分到一塊餜子,還要搶到那張同樣已磨損了的餜子票,疊起來,藏在自己認為最穩妥的地方,不讓任何人也不讓老鼠偷走。它的用項是逢到中秋節或下一個年節時剪窗花。餜子絕對不會狼吞虎嚥吃下去的,要嗅個夠才開吃,吃得細緻而久長,有時候要留下一點兒,饞了就看看。餜子裡邊的核桃仁要挑出來,看明白才捨得嚼呢。啊,那時候的餜子多麼珍貴。
在我十多歲的一天,我去趕集。我的任務是賣掉一些玉米,把錢拿回來到礦上買煤。在那大集的街口,我看見一位老頭,蹲著,面前一隻破舊的柳編小淺籃中放著一包餜子,餜子上插了一支小小的穀草十字架。老頭默默無語,但是目光不停地追尋過往的趕集人。我明白,他要賣掉那包餜子。那也是一包包裝破損的餜子。
時令已是古歷的三月,那年頭熱得早,別人已穿了夾衣,老人還穿著棉襖棉褲。我想:他為什麼要賣掉這包餜子呢?憑他的年紀,還沒有吃一包餜子的資格嗎?
在糧市賣完玉米,天已過晌午了,我非常餓。我的腸胃告訴我什麼都想吃,尤其想吃插有穀草十字架的那包餜子。我固然知道自己遠遠沒有資格吃餜子,但是我知道這樣出賣的餜子肯定便宜。
為什麼不買下來,自己吃一塊、兩塊,再拿回家去孝敬媽媽呢?趕回街口,我蹲到老人面前,問:“這包餜子多少錢呢?”
老頭伸出四根指頭:“四角。”
我把穀草十字架從紙繩中輕輕拔下來,說:“我要了。”遞給他四角錢。
老人樣子是高興的。他撩起棉褲腳,我見到的是一條瘡瘍連片的枯腿。他指著,對我說: “我就去抓藥了,改日說話!”
我餓得東倒西晃地回到家,才打開了餜子包。我沒有揹著媽媽吃好東西的習慣。
是八大塊。八大塊一點兒也不缺,但是全都生滿了綠斑,黴了。媽媽用菜刀把綠斑刮掉,裡邊依然是墨綠的顏色。掰開來,哈啦氣味刺鼻,沒有可吃的了。
我多麼難過,我白白地花去了四角錢。“媽,他騙了我們,真可惡!”我的眼淚下來了。
“不,不會的。”媽媽說,“他不知道餜子擱壞了,你不是說他治腿要錢花嗎?”
媽媽擦去我的淚,安慰我:“咱們的四毛錢,也不準能治好他的腿,他可憐啊。”
我細細想,老人也的確可憐。
“我們常常覺得苦,世上還有比我們苦的人。他一定沒有玉米可賣呢。”媽媽說,“苦日子要挺住,苦盡甜來,咱們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