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大,人類對付災害除了救助外,預防更重要;其實,那個時候人們所面臨的災害與現在所遇到的災害,極其相似,只不過在自然界方面,現在的人為改造和救助能力增強了,災害所造成的破壞,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關係到統治者的統治,是任何一個時代,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從君王到民眾已經認識到災害救助的重要性,若救助得當可以安撫災民,減少損失,維持統治,若救治失當,則會激化社會矛盾,容易引起災民爭食鬥毆,或許引發大規模人群背井離鄉,民眾暴動。各國統治者救助災害的措施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災害預防,另一種是災害救助。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災害預防。災害的預防報災方法自古以來報災方法有很多,從大禹時期的擊鼓傳災情,到殷商時期靠巫術占卜、結合天氣情況進行災情預報,到了周代甚至設立了專門的官吏負責占卜和觀察星象,並以此來預測天氣情況,預報可能發生的災害。春秋戰國時期,在前人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災害預報與占卜、星術等技術聯絡更加緊密;根據占星學說,各諸侯國的土地疆域分別對應天上的星宿,看某國上空的星宿狀況,可預測該國將要發生的災害型別,當然,這裡面有很多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但用占星術來預報災害,仍有其進步意義,最起碼知道預防、預測、預警這個步驟了。春秋戰國之際,星象變化還與農業豐歉聯絡緊密,經過多年的認識和經驗積累後,形成了早期的災害預報理論,這裡面固然有很多迷信的糟粕,但占星術包含著一定的天文科學,隨著人們知識儲備的增長以及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對自然現象認識的越來越透徹,這比巫術占卜更具合理性。
災前預防措施災害預報、預警對統治者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能夠在災難來臨之前採取多種預防方式,統治者能夠透過災前預防措施,針對災害採用應對措施,儘可能地減少損失,災前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儲備糧食,糧食儲備在春秋戰國時期備受統治者宗室,用倉庫儲備糧食,除了滿足統治者需求外,更多的是為國家戰爭以及備災之用,對此有不少文獻中都有記載。《墨子》“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之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年穀豐登之時,國家應該多收購糧食儲入倉庫,作國有儲備糧食;
而戰國時期,魏國李悝變法,實行的平糴法,對國有儲備糧食和賑災糧有很完善的規定,根據年景收成的好壞分為三等,按等級在豐年時候收購儲備糧,在賑災之年再低價出售糧食,使得魏國“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此外,《孟子》記載,齊國發生饑荒時,齊王發放棠地倉庫的儲備糧食來賑濟災民。興修水利中國歷史上的農業災害,多為水旱災害,特別是水災破壞力巨大,所以,先民們很早就知道透過興修水利來預防水患,春秋戰國時期也不例外,這個時期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有魏文侯時期西門豹興建的“漳水十二渠”,秦國李冰主持興建的都江堰,成功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改變了這裡水旱災害交織的局面,從此這裡成為天府之國。
戰國末年,秦國修建的鄭國渠又是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雖然是南韓的“疲秦”計策,但鄭國渠也真正地發揮了作用,有效地預防關中平原地區水旱災害的發生,保證了農業生產;鄭國渠建成後,便關中災害之地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此外,除了興修水利,引水灌溉農田,預防水旱和饑荒發生外,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還注重城市建設,注重城市選址,完善城市排水系統,之所以有這些措施,除了要預防自然引發的水災外,更重要的是預防戰爭等認為因素引發的水災。
參考文獻:《春秋》、《漢書》、《通志·災詳略》、《左傳紀事本末》、《中國救荒史》、《戰國策》、《史記》、《國語》等
這個問題很大,人類對付災害除了救助外,預防更重要;其實,那個時候人們所面臨的災害與現在所遇到的災害,極其相似,只不過在自然界方面,現在的人為改造和救助能力增強了,災害所造成的破壞,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關係到統治者的統治,是任何一個時代,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從君王到民眾已經認識到災害救助的重要性,若救助得當可以安撫災民,減少損失,維持統治,若救治失當,則會激化社會矛盾,容易引起災民爭食鬥毆,或許引發大規模人群背井離鄉,民眾暴動。各國統治者救助災害的措施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災害預防,另一種是災害救助。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災害預防。災害的預防報災方法自古以來報災方法有很多,從大禹時期的擊鼓傳災情,到殷商時期靠巫術占卜、結合天氣情況進行災情預報,到了周代甚至設立了專門的官吏負責占卜和觀察星象,並以此來預測天氣情況,預報可能發生的災害。春秋戰國時期,在前人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災害預報與占卜、星術等技術聯絡更加緊密;根據占星學說,各諸侯國的土地疆域分別對應天上的星宿,看某國上空的星宿狀況,可預測該國將要發生的災害型別,當然,這裡面有很多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但用占星術來預報災害,仍有其進步意義,最起碼知道預防、預測、預警這個步驟了。春秋戰國之際,星象變化還與農業豐歉聯絡緊密,經過多年的認識和經驗積累後,形成了早期的災害預報理論,這裡面固然有很多迷信的糟粕,但占星術包含著一定的天文科學,隨著人們知識儲備的增長以及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對自然現象認識的越來越透徹,這比巫術占卜更具合理性。
災前預防措施災害預報、預警對統治者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能夠在災難來臨之前採取多種預防方式,統治者能夠透過災前預防措施,針對災害採用應對措施,儘可能地減少損失,災前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儲備糧食,糧食儲備在春秋戰國時期備受統治者宗室,用倉庫儲備糧食,除了滿足統治者需求外,更多的是為國家戰爭以及備災之用,對此有不少文獻中都有記載。《墨子》“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之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年穀豐登之時,國家應該多收購糧食儲入倉庫,作國有儲備糧食;
而戰國時期,魏國李悝變法,實行的平糴法,對國有儲備糧食和賑災糧有很完善的規定,根據年景收成的好壞分為三等,按等級在豐年時候收購儲備糧,在賑災之年再低價出售糧食,使得魏國“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此外,《孟子》記載,齊國發生饑荒時,齊王發放棠地倉庫的儲備糧食來賑濟災民。興修水利中國歷史上的農業災害,多為水旱災害,特別是水災破壞力巨大,所以,先民們很早就知道透過興修水利來預防水患,春秋戰國時期也不例外,這個時期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有魏文侯時期西門豹興建的“漳水十二渠”,秦國李冰主持興建的都江堰,成功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改變了這裡水旱災害交織的局面,從此這裡成為天府之國。
戰國末年,秦國修建的鄭國渠又是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雖然是南韓的“疲秦”計策,但鄭國渠也真正地發揮了作用,有效地預防關中平原地區水旱災害的發生,保證了農業生產;鄭國渠建成後,便關中災害之地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此外,除了興修水利,引水灌溉農田,預防水旱和饑荒發生外,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還注重城市建設,注重城市選址,完善城市排水系統,之所以有這些措施,除了要預防自然引發的水災外,更重要的是預防戰爭等認為因素引發的水災。
參考文獻:《春秋》、《漢書》、《通志·災詳略》、《左傳紀事本末》、《中國救荒史》、《戰國策》、《史記》、《國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