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笨鳥先森

    最近剛剛看完餘華的小說《活著》,同時也看了由葛優和鞏俐主演的同名改編的電影版。小說是以一個聽故事的旁觀者角度來寫的,中間穿插著田園勞動情景的描述,文字樸實,看著就像主人公福貴坐在眼前講故事一樣,平凡卻不失精彩。

    這部小說講的是地主家紈絝子弟福貴的一生。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經歷過戰爭、人民公社、大躍進等一系列社會變革,身邊的親人包括上五年級的兒子、啞巴女兒、妻子、歪脖女婿和小外孫等人一個個的離世,到最後孤身一人,只有一頭老黃牛作伴的故事。

    很多看過這部小說的人都說,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要珍惜當下,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的確,對過去少一點悔恨,對將來多一點期待,對現在多一點感恩和珍惜,是這部小說給人最大的啟發。

    此外,小說中有些情節也在教育著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年老的福貴對周圍人說,“人這一生,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進錯,口袋不要摸錯。”話語簡單,卻飽含做人的基本道理。

    喜歡文學類書籍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本書,文字簡單精煉又樸實,值得一看。

  • 2 # 鍛彰趣義

    《活著》也好,《生死疲勞》也好,《白鹿原》也好,我的感觸都類似。

    首先是農民太苦了。前兩天還高高興興闔家團圓,轉眼就被抓了壯丁。前兩天還排著隊去大隊食堂吃羊肉,轉眼就連樹皮都啃不上了。前兩天還身體健康,轉眼就站不直了,還掙扎著拼命幹活。太苦了,農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其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農民身上有集中體現。只要政策好,農民們就能靠辛勤的雙手刨出一片美好的未來。只要還有一點希望,農民們就不會放棄。福貴一個老漢趕著一頭老牛,依然在努力勞動,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這種精神現在很難看到了。

    最後是結合吳曉波《浩蕩兩千年》,我有一個感想。只要有三十年的穩定期,民眾自己就能創造奇蹟。文景之治也就是三十多年,國庫裡的銅幣堆積如山以致生鏽;唐初輕徭薄賦也就是三十年,一片焦土的洛陽就再次成為全國工商業中心;從自己編竹筐到市集去買都要受罰,到把非遺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也就是三十年。

    但看看《活著》、《生死疲勞》、《白鹿原》,好像又有哪裡不對。

  • 3 # 洄游22

    《活著》,是我一直無法淡忘的一部小說。記得跟它初次的相遇,是在二十年前的一個晚上,而且現在回憶起來都很驚訝的是居然就在那個晚上把它讀完了。從此它就伴生在我從青澀少年到如今儼然已成滄桑中年的記憶中,在我目睹周圍親友的"迎來送往",或親臨人生的高低順逆時,都不知不覺頑固又執拗地鑽出來,哽在心上,也扎痛心底。《活著》中的福貴,經歷了人生中最大限度的痛苦,飽受了一次又一次最撕裂人心的生死離別,但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經瘦骨嶙峋的老福貴並沒有被摧毀,他和那條同樣老邁的牛,這兩個僅存的相依為命的人畜還是在田間和村下平靜又頑強地活著。正如餘華自己曾說,(好像是評述庫斯圖裡卡,大意是)生活是多麼強大,總能在悲傷中剪輯出歡樂,再以平凡的面貌呈現出來。的確,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總是多災多難,大到整個中華民族,同樣命運多舛。但無論多災多難,還是命運多舛,人,都得堅韌地活下去。這種歷經艱難、依然堅韌的信念,我想,就是《活著》傳遞給我們,並在我們心頭雖喚起各種各樣的痛感,但都生生不熄、甚至熱淚盈眶的一簇火苗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的筆法都有哪些?可以詳細說明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