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1

    中藥相剋古稱"反,畏".

    中藥“十八反、十九畏”,乃古人在與疾病作鬥爭中,逐漸總結出的其性味功能的相反畏惡(如“神農”嘗百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祖國醫學在用藥上的安全,其功不可滅。然而,因受歷史的侷限,中藥“十八反、十九畏”並非盡善盡美,尚有探討之處。為此,筆者不揣淺陋,斗膽對此進行探討分析,以期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為敘述的方便,首先摘抄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的全文如下。十八反: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藥;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稜;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脂;官桂畏石脂。

    反藥畏藥不一定都反都畏

    就拿甘草所反之藥來說,在臨床上,曾有中醫師治乳腺增生,用“小柴胡湯”加海藻、浙貝母、甘草等藥,療效不錯,而且治癒十餘例。至於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三峻利之品合用是否相反或不反,尚未見臨床報導。據文獻記載:甘草與上述三藥共浸組的毒性較分浸組的毒性顯著增高,從而抑制三者的利尿、瀉下作用,同時還增強甘草的毒性。對此,筆者不敢苟同。餘以為,甘草乃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的佳品,對於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藥合用,便能調和,如抵當湯等(注:成方本無甘草,因用湯劑,有人加入甘草,使之相安無事,且效果滿意)。此外,甘草還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如對半夏、烏頭等品之毒,甘草有解除或減輕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甘草能否與上述三個品種合用,有待臨床檢驗。

    再則,“十九畏”中的狼毒與密陀僧,雖兩者均有毒,但民間有醫者將兩者精製成膏,外用治疥、癬、溼疹,有一定療效。“十八反”中的生烏頭、生半夏搗爛外敷,治寒痰積聚所致的腿痛,已有用於臨床。“十九畏”中的肉桂與赤石脂,民間已有合用治虛寒腹瀉的,處方:赤石脂、乾薑、白朮、肉桂、炙甘草(注:官桂系肉桂較薄的一種,兩者性味功能相同,但官桂比肉桂的作用差)。由此可見,上述相反相畏的藥合用,或內服或外用,均未出現反、畏的不良後果。

    不存在配伍,便無所謂反、畏

    “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一些藥本風馬牛不相及,因而不存在配伍的問題。如藜蘆乃催吐之品,與補氣之人參、和血之丹參、養陰潤燥之沙參、玄參,以及解表之細辛、和陰之芍藥;大辛大熱之烏頭,與潤肺止咳祛痰的貝母、瓜蔞,以及清熱解毒、止血的白蘞、白及;大寒大涼之犀角,與大辛大熱之川烏、草烏;火煅之品硫磺,與大寒之品芒銷等。凡通曉祖國醫學理、法、方、藥的中醫師,便不會將以上那些不相干的反、畏之藥同處一方。

    合用單用皆“反”皆“畏”之品

    有的中藥由於本身的劇毒,故合用單用均有反、畏的後果。如砒霜、水銀、硫磺、巴豆。砒霜、水銀、硫磺因系含砷、汞的礦物品,具有很強的腐蝕、燒灼性,如果內服,會突發急性胃腸炎、咽部燒灼,甚者還會導致胃大出血等中毒症狀。當然,上述品種經精製成中成藥,且含量低,可作內服用。但不宜久服,否則會造成慢性中毒。尤其是砒霜,外用內服皆易中毒。

    有待臨床驗證的相畏品

    除已經提到的相反相畏品外,剩下還有三組相畏中藥。即: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稜,人參畏五靈脂。餘大膽假設,如果給上面三組相畏藥加入甘草、大棗進行調和,能否去除相畏而達到治療目的呢?再則,五靈脂乃破血耗氣之品,為防止攻伐過甚,加入扶正氣之人參(是謂攻補兼施),有何不可?當然,這僅是餘之假想,是否可行,有待臨床檢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繼承和發展祖國醫藥學,乃後輩中醫藥工作者的神聖使命。然而,繼承的目的在於發展,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繼承。既然要發展,那就要敢於對古人的經驗、成果進行必要的探討、研究、修正,使之推陳出新,日臻完善。B17.2

    《中國中醫藥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險識別各種方法的要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