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卓然堂

    高古玉絕大多數都入過土,但由於墓葬情況不一樣,玉質不同,出土時的狀況大不一樣。有的出土古玉宛如新制,如果沒有其他輔助特徵,甚至會被誤以為是新工。

    以下幾件玉器就可以說明。

    1. 西漢龍形佩,頂級白玉料,工極精,可稱白玉無暇,可惜被古董商不小心折斷,但幾乎看不出入土痕跡。

    2-4. 唐白玉金鈿真珠蹀躞帶,有幾件幾乎沒有任何土沁痕跡,也是上好白玉材質。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但上述應該可以說明問題了。

  • 2 # 吳抒文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不僅僅在古玉,在古畫,古瓷都有這個現象,行話叫“舊貨如新”

    我們先解答一下為什麼古玉中有這個現象。戰漢時期的好的和田玉製品,主要成份為95%-99%的透閃石,透閃石是礦物名詞,並不是純淨物名稱,所以結構比寶石松散。一般在3.0以上,有的達3.2。戰漢古玉水頭足、密度大、油潤度好、玉質特別細膩,其特點是水、透、潤,遠非水、透而不潤,其品質越精細、密實,越不容易被侵蝕,也就看不到被沁,或者細微沁入現象。這類好玉的數量比較少。

    密度在2.9或者低於2.9的透閃石玉器中,雜質相對更高,結構也就更鬆散,分子間距離隨著時間加大的時候,外界的分子就介入其中,比如塵埃,水銀,硃砂,鐵分子,形成不同的沁,看上去舊舊的。這類古玉數量大 常見。

    附寶石行業裡面定義純淨度:

    比如鑽石純淨度定義:評鑑鑽石淨度的準則,包括了上述瑕疵的數量、大小、種類、位置、明顯度等對鑽石整體外觀的影響程度。鑽石淨度的評級必須在十倍放大鏡(Triplet lens)檢視下進行。而在和田玉這個行業裡面卻沒有引入這個概念。所以理解就比較難。道理是一個道理。

    左右玉器年代相距不遠。

  • 3 # 謝亞鐵

    很多品質優良的古玉高古玉在地下數百年千年數千年乍看如新器,有,且不是個別的…這正是玉千載如一日的至聖品德,人若修身如玉不亦聖乎?然哉

    然,古玉高古玉不竟歷世數百年千年數千年,不管如何的如新,總有不為人所能仿學的“聖蹟”可尋…

    一,老熟。品質優良歷年久的玉會有一種“熟”,也跟果子一樣經歷青澀、初熟、半熟、透熟,古玉高古玉的熟美根本無人能仿及…

    二,老光。品質殊良的玉如我佛,有金剛不壞身,其不壞之身正是從經年致老的跡象去認證的,古玉高古玉的老光是世間最“慈祥”的,是經年久而修來的,是與老熟同在的吉祥之光,無法可偽…

    三,老跡。至聖亦人必有不完處,玉亦如是,古玉高古玉品質優良亦有歲月跡沉(包括老工痕),瑜瑕同在,瑕不掩瑜,只是這些不足是要人們歷史地看待的…品質優良如新的古玉高古玉,亦應作如是觀…

  • 4 # 旺唐軒

    入土的古玉包漿雖說跟傳世的有差別,但它的沁色漂亮,遠勝新玉。新玉只要玉質好、雕功好,其價格也不菲,同樣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 5 # 愛玉者說

    提問的問題有點古怪,它們不構成因果關係。

    我們知道出土古玉分兩種,即生坑與熟坑。所謂熟坑就是主人生前使用配戴的玉器,古時習慣把這些玉器作為隨葬品埋入地下繼續倍伴主人。生坑就是為葬而特製的玉器。古時用玉製度極嚴格,如果主人死後按禮制需要什麼規格.式樣的玉器,那就需新制。後人為表追思孝義,常大量製做用以入葬。這才有漢代大墓古玉出土眾多的現象。熟坑玉器因多有包漿不易受浸。生坑玉器相較而言對浸蝕抵抗稍弱。但這得不出入土古玉永遠也不會出包漿的結論。不論是生坑.熟坑玉器都會有包漿,多少.輕重而已。行內講是老物必有老象。表述的就是這種現象。

    提問最後說,有些出土古玉象新的一樣,有可能表述的意思是古物如新。出土古玉的品像好壞與坑口好壞相關,與所處的具體位置有關。在漢.唐時古人喜山洞葬,多為帝王大墓,今天我們稱其為山坑。山坑工程浩大極為考究。山洞四周有凹槽用以排水,地面多微微凸起以防積水。再加上山坑多石少土,所以出土古玉少浸或無浸,包漿厚重,品象極佳。正如行內話所說,老物如新為寶。古玉在地下歷經幾千年寒暑.乾溼,歲月形成的痕跡.皮殼即使看著少了光氣.油潤,拿在手中稍加盤玩就能喚醒沉睡的古玉,一種厚重.古樸.自內向外的老熟,泌入我們的心田。這正是喜愛古玉.收藏古玉人們的最原始的心結。

    (圖為個人藏品)

  • 6 # 修行者158465547

    學習了!

    我拾到的奇石也有包醬,奇石畫面上的包醬能佐證是否天然形成的重要依據。

    成龍的鯉魚從石面上破壁而出(浮雕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對付寢室裡的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