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64575890814

    曹植的《浮萍篇》則以一個簡單的生活畫面將情的真切、愛的憂傷以及交織其中的期望、無望、希望等種種微妙的情感心態真實流露,以此進行著深厚而真摯的生命體驗。

      整首詩中,詩人安排了兩組鏡頭,一是失愛女子哀傷的自述,二是詩人細膩的關照和感知。

      先來聽聽詩中女子悲哀纏綿的自述。

      詩首起兩句“浮萍寄清水,隨風東西流”用的是“浮萍”這一意象。浮萍,《楚辭.九懷.昭世》中說“哀竊今浮萍,泛淫今無根。”古往今來,浮萍的飄蕩無根總會引發人們對命運難以主宰的感嘆。聽到這樣吟詠,人們怎能不心有感觸呢?“浮萍”兩句詩首先便獲得了人們在感物緣情中心靈的共鳴,使得人們能瞬間跨越時空的界限,與詩中女子最近距離地接觸。為何她也會有這樣的感嘆呢?是哪一段記憶的弦又撥亂了她的心呢?

      “結髮辭嚴親,來為君子仇。格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何意今摧頹,曠若參與商。”這八句詩道出了女子感嘆的緣由,看似以極平淡、極自然的的語言道出,卻無不含蓄委婉。人們彷彿看見了這個年輕溫柔的女子當年辭別了雙親,嫁到夫家。她是一心一意想做個賢惠的妻子的,所以她每日恭敬勤懇,而那時丈夫也對她寵愛有加。在那時女子定也有不少“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閒妨了繡功夫,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歐陽修《南歌子》)的曼妙之象和柔情蜜意。然而當女子正沉浸在愛的溫馨中時,卻無緣無故承受罪過,昔日的甜蜜化為烏有。“無端”意含自己無錯,錯在丈夫,悲中含著剛意,但越是"無端"就越不會有預料,痛苦的程度才會越大。那一句“何意今摧頹”後面隱藏的悲痛又哪是“摧頹”(失意)一詞能形容得出的呢?那時定是比噩耗更叫人通徹心扉,,她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心亂如麻,往事蜂擁而至聚於心頭,當她發現一切的回憶都仍與那個給過她愛也給著她痛苦的人有關的時候,一個“何意”的感嘆之下又含著多少傷痛多少無奈多少不情願啊。我們讀這幾句詩的時候,發現詩中女子並沒有痛苦萬分地哭訴,卻讓人在她前後生活的對比述說中時刻捕捉到字裡行間縈繞的悲傷。

      究竟是什麼變故讓美滿變成愁苦?“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新人雖可愛,不若故人歡。”這四句表明原來“無端”其實只是丈夫情變的一個藉口。只是因為女子一心一意愛著、完完全全地信任著丈夫,所以不曾去懷疑,所以女子才對變故意想不到。在漢魏時候,婦女的貞潔觀念其實不如人們想的那樣嚴重。《孔雀東南飛中》太守對被休劉蘭芝可以提親,《白頭吟》中女子可以主動訣別,魏國甄后也是再嫁,曹丕還可以“嘗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三國志》注引《典略》),也並不在乎。人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略感一二。對於丈夫的移情別戀,她沒有去痛斥丈夫也沒有去貶抑新人,她只是說新人可愛如茱萸,只是不如故人情意更深長。既是錯在丈夫,新人又不如故人,女子若也情斷離開,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何她的述說還這樣憂傷?女子的陳述給予了答案:種種原因就集於“不若桂與蘭”和“不若故人歡”中蘊涵的綿綿情意。在這裡,女子以兩組對比、兩個“不若”先贊人後顯己,自我矜誇,顯示出女子的自尊,這種自我矜誇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以此希冀丈夫能回心轉意。“行雲有反期,君恩儻中還!”這兩句則進一步表白自己的期望。行雲有返回的時候,丈夫也許會記得情義回到自己身邊吧。而這種希望中又包含著多少難以表達的情懷呢?溫情與殘酷的交織、絕與不絕的折磨、痛苦悲傷的瀰漫,一聲“君恩儻中還!”是女子在經過愛恨的百般滋味品嚐後的心的渴望。女性生命本質中的情感心理決定著她們在感情上遠不如男性果斷,所以早在《詩經.衛風.氓》中同樣命運的女子嘆息就已經嘆息“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和樂因愛,失意因愛,自誇因愛,期望也是因愛。但是愛有感應嗎?丈夫還能回來嗎?太多的不肯定使女子燃起的希望又變得渺茫。“慊慊仰天嘆”憂慮無法擺脫,她只得將所有的心緒化成一聲長嘆。那一聲長嘆有多少怨恨就有多少不捨,有多少哀傷就有多少期盼。可是這樣的思緒有誰能懂呢?“愁心將何訴?”言語中透著的是心的孤寂和無人知己的悵惘,這不禁讓人想起曹雪芹筆下的那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體機和桌上型電腦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