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1、董鄂·何和禮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努爾哈赤征討烏拉部,何和禮率所部旗兵破敵有功。1611年(萬曆三十九年),何和禮與額亦都、扈爾漢討伐渥集部虎爾哈路,攻克紥庫塔城。
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赤再次征討烏拉部。當時,努爾哈赤本欲招撫布佔泰,希望他能夠悔悟歸降。何和禮與代善等貝勒極力勸諫,主張進兵,努爾哈赤遂滅亡烏拉部。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確立八旗制,何和禮被編入正紅旗。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自稱汗王,建立後金,任命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
2、愛新覺羅·多爾袞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3、愛新覺羅·嶽樂
愛新覺羅·嶽樂(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將領,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愛新覺羅·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勳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初封鎮國公。順治六年(1649年),封貝勒。順治八年(1651年),襲爵,改號安郡王。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爵親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嶽樂去世,年六十五歲,諡號和。死後因貝勒諾尼攻訐被奪諡降爵。
4、嶽鍾琪
嶽鍾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原籍涼州莊浪(今蘭州永登)。岳飛二十一世孫,四川提督嶽升龍之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名將。
康熙五十年(1711年),授遊擊。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以準噶爾部入擾西藏,奉命率兵入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奪橋渡江,直抵拉薩。
雍正元年(1723年),以參贊大臣隨年羹堯徵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出歸德堡(今青海貴德),斷敵退路。次年正月,授奮威將軍。二月,襲破羅卜藏丹津大營,青海平。雍正三年(1725年),授川陝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次年,奉命將雲貴兩地"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受命為寧遠大將軍率師出西路,會北路靖遠大將軍傅爾丹備攻準噶爾部遊牧地伊犁。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以"誤國負恩"等罪被奪官拘禁。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以總兵啟用,復授四川提督。
參與大小金川之戰,獻南北夾擊、直搗中堅之策,被經略傅恆採納,並以13騎入勒烏圍(今四川金川東)大營,勸導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父子歸降。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亂,時年64歲的嶽鍾琪奉命出兵康定,會同總督策楞,結果成功討平叛亂。
5、愛新覺羅·多鐸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展開全部
1、董鄂·何和禮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努爾哈赤征討烏拉部,何和禮率所部旗兵破敵有功。1611年(萬曆三十九年),何和禮與額亦都、扈爾漢討伐渥集部虎爾哈路,攻克紥庫塔城。
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赤再次征討烏拉部。當時,努爾哈赤本欲招撫布佔泰,希望他能夠悔悟歸降。何和禮與代善等貝勒極力勸諫,主張進兵,努爾哈赤遂滅亡烏拉部。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確立八旗制,何和禮被編入正紅旗。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自稱汗王,建立後金,任命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同聽國政。
2、愛新覺羅·多爾袞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3、愛新覺羅·嶽樂
愛新覺羅·嶽樂(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將領,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愛新覺羅·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勳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初封鎮國公。順治六年(1649年),封貝勒。順治八年(1651年),襲爵,改號安郡王。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爵親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嶽樂去世,年六十五歲,諡號和。死後因貝勒諾尼攻訐被奪諡降爵。
4、嶽鍾琪
嶽鍾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原籍涼州莊浪(今蘭州永登)。岳飛二十一世孫,四川提督嶽升龍之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名將。
康熙五十年(1711年),授遊擊。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以準噶爾部入擾西藏,奉命率兵入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奪橋渡江,直抵拉薩。
雍正元年(1723年),以參贊大臣隨年羹堯徵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出歸德堡(今青海貴德),斷敵退路。次年正月,授奮威將軍。二月,襲破羅卜藏丹津大營,青海平。雍正三年(1725年),授川陝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次年,奉命將雲貴兩地"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受命為寧遠大將軍率師出西路,會北路靖遠大將軍傅爾丹備攻準噶爾部遊牧地伊犁。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以"誤國負恩"等罪被奪官拘禁。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以總兵啟用,復授四川提督。
參與大小金川之戰,獻南北夾擊、直搗中堅之策,被經略傅恆採納,並以13騎入勒烏圍(今四川金川東)大營,勸導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父子歸降。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亂,時年64歲的嶽鍾琪奉命出兵康定,會同總督策楞,結果成功討平叛亂。
5、愛新覺羅·多鐸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