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釣魚島的濤聲

    絲綢之路直通的地方,也可以說,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中國的產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振興了中國經濟,中國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還有一條路上絲綢之路,

  • 2 # 水墨鄂州

    堂堂中華,泱泱大國;華夏曆史,浩浩湯湯。放眼萬頃碧波,那裡有中華民族創造的奇蹟,在歲月的波濤中,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留下的宏偉軌跡。讓我們追隨歷史的帆影,開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萬里航程。

    不懼驚濤駭浪,先輩們在海上探尋未知的疆域。綿亙萬里的線條連線著港口與港口,這些美妙的線條組成《漢書·地理志》中初見蓓蕾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時,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並開始發展。在這一時期,徐聞(今廣東湛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聞名於世界,無數船隻從這裡揚帆起航,這些船隻齎黃金雜繒,經過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與他們的民眾進行貿易。

    在唐以前,中國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只是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不過遺憾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終因戰火而被阻斷,加上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逐漸代之而興。

    到了宋元時期,科技進步,商業繁榮,阿拉伯商人被鼓勵來到廣州和泉州等地進行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發展至阿拉伯沿岸一帶,宋商在進行海洋貿易的同時扮演著中華文化的使者,在浩瀚的海洋上架起了無可匹敵的“橋樑”。

    明初造船業蓬勃發展,鄭和組建的遠洋艦隊進一步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同時提高了中國在海外的威望。但自從明清海禁政策實施之後,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我們只得慨嘆往昔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以史為鑑之鄭和下西洋

    習近平總書記於2013年10月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即“一帶一路”中的“一路”。這個倡議的實施既需要對歷史的繼承,也需要時代元素的注入;既表明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決心,也展現了可持續的戰略佈局。

    再回想起明朝鄭和七下西洋,他不僅開創了中國遠洋航海的新時代,更宣揚了大明威德神話般的存在。當朝廷想要拆除其船隊,鄭和為保留船隊據理力爭:“欲使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洋,危險亦來自於海洋”。除了遠航的膽識,鄭和的戰略眼光更是令人感嘆。

    鄭和下西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也提倡這字裡行間體現的海權思想。雖然缺點不如優點令人矚目,且缺點給予人的更多是失望與嘆息,但我們只有正視它們才能避免在看似絢爛的昔日榮光中衰落。巨大的耗資是朝廷欲封存拆除鄭和船隊的原因,而不以經濟為目的卻致力於“宣德以柔遠人”的外交,註定了朝貢性質的航海行為無法持久。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絲綢之路”加上了“21世紀”這個新界定。在這個不平凡的世紀裡,世界格局發生著深刻變化,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良好的機遇與外部環境。中華民族復興的足跡不是簡單地重演歷史,而宣揚國威更只是“天朝上國”才會有的行為。中國作為實現與沿線國家互利共贏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我們堅信,透過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人才、技術、資金等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終將得以拓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鄭和七下西洋也有其精華可取,那便是勇於開放、敢於走向世界舞臺的胸懷和精神,繼承這可貴的思想文化遺產,堅持營造和平、維護和諧的對外合作環境,我們終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揚踔厲。

    以史為鑑之

    “海禁”的啟示

    傳統的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厲行“海禁”政策,民間海外貿易的需求張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衝突貫穿整個明清,在世界進入海權時代之時,從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卻導致中國退出了海洋競爭。

    繁忙的古港--泉州

    正可謂大國興衰東西消長,東方“大航海時代”戛然而止時,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經由他們所控制的海洋通道踏上中國的領土。時過境遷,我們仍然面臨著來自海洋的威脅與挑戰,但在當下,我們不再閉關鎖國消極防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倡議彰顯了中國海洋意識的增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該倡議受到沿線許多國家的歡迎,其政治上的消極影響也逐步顯現。中國“威脅論”愈加猖獗,邊界爭端、南海問題愈加複雜等。因此,在國內外的質疑之聲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遇與挑戰俱在。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堅持的開放包容原則,更使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邁向現實。

    堂堂中華,泱泱大國;華夏曆史,浩浩湯湯。放眼萬頃碧波,中華名族正在那裡創造奇蹟,在未來歲月的長河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人相處久了,是不是真的都會相互嫌棄,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