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亭湖三農坤哥
-
2 # 天天閱讀推薦
看書是不是一本好書值得精讀,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是不是你感興趣的書?如果不是你感興趣的書,即使被再多人推薦你也是看不下去的!
興趣有了,那麼其次我認為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我們投入精力去細讀呢?我認為應該先看書的序言!一本書的序言是作者對本書的精煉概括,能夠讓讀者明白本書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讓你感興趣,那麼它就值得投入時間去精讀。
確定了這本書是值得投入時間去精讀之後,我認為在讀的過程中對於產生共鳴的句子要摘抄出來細細品味。對於不能認可的句子也要摘抄出來思考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觀點。人的記憶是有時間性的,如果這本書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往往容易混淆。如果不做記錄的話達不到精讀的效果。
最後,全書看完後應該總結自己的觀點並與人分享,看看別人的觀點與我的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理解不對的地方,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接受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徹底消化讀書所得。
讀書是興趣,只有感興趣才能投入其中,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
3 # 卦嬸
首先“好書”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可能一本你恨不得所有人都來讀的書,在別人看來根本不屑一顧,而原因可能僅僅只是因為他對這本書的大領域不喜歡......
所以,只能說如何迅速發現這本是適合自己精讀的“好書”,這就簡單直接了:吸引!
一本你想精讀的書一定是有能力在十分鐘之內引起你興趣的,或者有種你喜歡的氣場,預感到後面的內容是的你“菜”,這樣十有八九不會錯。這跟交朋友類似,回想下你是如何發現這個盆友值得交的?萬物相通,都一個道理。
-
4 # 思想的園丁
讀書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能“讀好書”,確實是一個可以說幾句的話題。下面僅就青少年有選擇性讀書問題(我這裡談的是社科類書籍)談談自己的看法。
1、內容健康與否是評價一本書好壞的先決條件
現在街面上的書籍類別多種多樣,內容魚龍混雜,五花八門。無論是哪個層面上的讀者,無論選擇那類書籍,首要的當然要選擇內容健康的書籍。
有一種說法是:只要你喜歡,這樣的書就是好書。早知道,喜歡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流行的不一定就是高尚的。就拿現在的中小學生來說吧,許多人埋頭於懸疑、驚悚、血腥的“兇殺小說”裡,許多人沉迷於泥沼屍魂,幽谷孤靈類恐怖的“詭異故事”中,許多人貪戀於淫穢色情的情節裡,如此等等。這樣的書籍,對於青年學生來講,就是相對於其他讀者而言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再說網上閱讀吧,也是“淫”、“兇”、“詭”類書籍的推銷和網站誘惑也搜之既有。如果閱讀者只求喜歡或獵奇,而沒有選擇性閱讀,貽害極大!這類內容不健康或欠健康的書,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看做是好書。
2、選擇“適合”自己有情趣的書閱讀
近幾年,讀書熱,烤的人頭腦發脹,熱血沖天。兒童有讀《三字經》《名賢集》的,學生有讀《百家姓》《弟子規》的。讀點“經典”,當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剜到筐裡就是菜,一味的“拿來”,一點揚棄也沒有不合適吧?更可悲的是,許多學生家長在幫助孩子作完“升學奪冠知識大集結”後,又拿出了什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奇書”,搞什麼時尚的“親子閱讀”。請問,有幾個家長真正讀懂了書的內容?有幾個家長不是應對老師滿足於上傳幾張“親子閱讀”網照然後去交差的虛榮?類似的一些書,表面上似乎在鼓勵家長和孩子不能在人生的初始就掉隊,實際上,就是忘了教育初心和宗旨的“疲憊教育”。這樣的“書”,看似迎合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其實,對於天真爛漫的學生而言就是一種身心摧殘,當然還是少讀或不讀為是!
3、要警惕“功利性”的書籍
當下,著書立說,逐漸失了往日的神秘和莊嚴,已成一種“時髦”的標籤。我身邊就有不少人花不少本錢,出版文集、詩集,逢人就贈,以示榮光。榮幸的得到了幾本,翻了幾頁,索然無味,不得不讓它唱角落之歌,恐怕這種書大多看不得。另有些人,迎合買書人的口味,不為署名而花錢,恰為賺錢而寫書,這樣的書怎麼能怡人呢?當然還有一些所謂的“明星”,不管閱歷深淺,不管墨水多寡,熱衷於“出書”,名之為“效應”,什麼成功學、養生學、雞湯學、玄幻學幾乎應有盡有,這類書大抵只可消遣,學生讀上癮,就很浪費時間。
總之,讀書,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必須的營養品,但營養的多少是需要我們認真選擇,然後還要仔細品味才有味道。讀書一定要選擇益健康、有情趣、非功利的書來讀,正如愛默生所說:“讀書時,我願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一個雞蛋,是好的或是壞的,嘗一口就知道了;
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看一下目錄就知道了,看觀點是否犀利,是否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觸碰到了問題的核心;
看知識點的展開,是否有條理,具體,並且詳細,經得起推敲,有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