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村小之草
-
2 # 老王的小時光
就現在的科技發展來說,未來的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自然規律,如果我們非要打破這種自然規律,對我們人類來說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
3 # user7676041603407
人數的歷史是是一個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程序。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現袁隆平的水稻畝產已達二千五百斤。如果讓它每年產四茬,不就一萬斤了嗎?朋友加油!
不過。袁院士說,他的產量雖然高,但經濟效益不理想,每百斤要虧二元錢本。胡書記就按每百斤二元的標準,㓡定糧食補貼政策。一畝田按千斤計,就是二十元,以保證農民種田不虧本。
-
4 # 秋雨8464407494643
此乃雖是無稽之題,在畝產萬斤泥土都困難的現在!但願未來科技發展有如此神奇的產量;在農產品低賤的當今社會里,農民種地沒有這樣的產量,確實是難維持種地農民的生存!
-
5 # 刁博
上世紀50年代末,國內有一股浮誇風,小麥、水稻畝產量動不動就能超過一萬斤。糧食畝產超過一萬斤,在當時可是有“理論依據”的,有大科學家透過計算告訴人們,水稻、小麥每年的畝產量不會僅僅是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現在小麥、水稻等主糧的畝產量雖然還遠遠達不到一萬斤,不過也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了數倍的進步。這其中有肥料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培育出了優質的作物品種。
但凡是育種,不論是雜交還是誘變育種,亦或是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都要從基因甚至染色體上做改變。人類早已能夠從分子層面對作物進行基因改造,基因工程已經在農業中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很多抗蟲、抗除草劑、耐儲存的轉基因作物早已走向市場。
包括袁隆平的團隊,一直希望將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入到水稻中,以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目前這個願望還在繼續努力中。
至於未來能否做到糧食畝產萬斤,這個可能性現在是無法否定的。如果有一天做到了糧食畝產萬斤,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得益於基因工程的進步。糧食畝產雖然距離萬斤還有很大的距離,不過得益於技術的進步,很多蔬菜的畝產量早已遠遠超過一萬斤。或許有一天,糧食的畝產量也能夠達到一萬斤。
-
6 # 柳小慶
這個需要未來科技嗎?我們曾經就實現過了。題主只要求畝產萬斤,水稻畝產七萬斤的技術聽說過沒?真的有!只不過產量太高,擔心養賴了眾人所以雪藏了這項偉大的科技。但矯枉過正,沒有了這項技術後,普通的技術種的水稻壓根滿足不了人的生活,再加上天災,於是出現了嚴重饑荒。有些網友看到這估計會認為我扯閒篇逗樂子呢!不信你看下圖,有圖有真相,這項技術都出版成書成為館藏圖書了!
額⊙∀⊙!我剛剛說了什麼?畝產萬斤?那是萬萬不可能的。我們的水稻單產是獨步全球的,但就算是袁隆平院士他老人家在水肥光照極佳的試驗田只實現了噸糧,萬斤是袁院士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因為這是嚴重違反科學原理。水稻的產量就是種子的重量,種子重量的主要成分就是澱粉,而澱粉是水稻葉片透過光合作用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產生的。要提高產量,現在一個主流思路就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所以袁隆平院士才會想到借用轉基因技術將光合作用效率高的作物(C4植物如玉米)的基因轉到水稻裡來,從而期望實現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而提高產量。就算如此,也不可能將產量提高4-5倍。就算把水稻莖葉抽乾吧了也產生不了那麼多澱粉,所以這不可能實現。不過冬瓜大幅提高產量則有可能,畢竟冬瓜含水量高啊!冬瓜的產量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水分上,這是“水貨”優勢!
回覆列表
未來的科技能畝產萬斤大米,畝產二十萬斤大冬瓜嗎?
何必等到未來呢?其實現在就可以做到,只是看你舍不捨得投入,再就是投入與產出合不合理而已。
像如今城裡的住房拆遷改造,承包商雖然拆的是房子,建的還是房子,這樣一拆一建那他們總樣來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還不是靠將房子建得越來越高?既然房子都可以建幾百層,那將一畝耕地改造成幾十畝還不是輕而易舉?
如今就算一畝耕地產糧食一千斤,那我們只要在一畝耕地之上要建造九層耕地,那不就是一畝耕地產糧一萬斤!
只是因為種糧的利潤太低,所以才沒有人去這樣做。但在如今的一些大棚之內,運用一些科技的力量是很容易達到一層一層種植的,如無土壤種植技術,就可以無限的堆砌上去。一畝不說產二十萬斤冬瓜,只要有無限的錢來投入,產二百萬斤冬瓜也可以做到。
當然,這說的都是以空間來換土地所取得的。而如果以純粹的一畝地來算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再說以糧食這種很少粒的食物,想靠科技來達到畝產萬斤應該是行不通的,除非是將糧食變種成如蘋果這樣大的一粒粒的食物,才有可能出現畝產萬斤,只是到那時候,我們如今所見到的大米、小麥、玉米等就不再是如今的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