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s營銷理論實際上是從管理決策的角度來研究市場營銷問題。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看,影響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各種因素(變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企業不可控因素,即營銷者本身不可控制的市場;營銷環境,包括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二是可控因素,即營銷者自己可以控制的產品、商標、品牌、價格、廣告、渠道等等,而4Ps就是對各種可控因素的歸納: 產品策略(Product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向目標市場提供各種適合消費者需求的有形和無形產品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產品有關的品種、規格、式樣、質量、包裝、特色、商標、品牌以及各種服務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定價策略(Pricing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按照市場規律制定價格和變動價格等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定價有關的基本價格、折扣價格、津貼、付款期限、商業信用以及各種定價方法和定價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分銷策略(Placing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合理地選擇分銷渠道和組織商品實體流通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分銷有關的渠道覆蓋面、商品流轉環節、中間商、網點設定以及儲存運輸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促銷策略(Promoting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利用各種資訊傳播手段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促進產品銷售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促銷有關的廣告、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公共關係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這四種營銷策略的組合,因其英語的第一個字母都為“P”,所以通常也稱之為“4P‘s”。 4P營銷理論(TheMarketingTheoryof4Ps),4P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 4P營銷理論 1953年,尼爾·博登(NeilBorden)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數”或“營銷要素”的影響。為了尋求一定的市場反應,企業要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獲得最大利潤。營銷組合實際上有幾十個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原本就包括12個要素),傑羅姆·麥卡錫(McCarthy)於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BasicMarketing)一書中將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為4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即著名的4P營銷理論。 美國營銷學學者傑瑞?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組成的營銷手段。4P營銷理論為企業的營銷策劃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不過,它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的,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導向,代表的是企業立場而非客戶的立場。 新的組合:在4P的基礎上,後來又加上政治權利PoliticalPower)與公共關係(Publicrelation)形成新的6P營銷策略組合。即要運用政治力量和公共關係,打破國際或國內市場上的貿易壁壘,為企業的市場營銷開闢道路。 4P營銷理論-理論定義 4P的提出奠定了管理營銷的基礎理論框架。該理論以單個企業作為分析單位,認為影響企業營銷活動效果的因素有兩種: 一種是企業不能夠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等環境因素,稱之為不可控因素,這也是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一種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如生產、定價、分銷、促銷等營銷因素,稱之為企業可控因素。企業營銷活動的實質是一個利用內部可控因素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即透過對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的計劃和實施,對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積極動態的反應,從而促成交易的實現和滿足個人與組織的目標,用科特勒的話說就是“如果公司生產出適當的產品,定出適當的價格,利用適當的分銷渠道,並輔之以適當的促銷活動,那麼該公司就會獲得成功”(科特勒.2001)。所以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就在於制定並實施有效的市場營銷組合。 4P營銷理論-歷史演變 20世紀的60年代,當時的市場正處於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市場競爭遠沒有現在激烈。這時候產生的4P理論主要是從供方出發來研究市場的需求及變化,如何在競爭在取勝。4P理論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導向,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4P理論是營銷學的基本理論,它最早將複雜的市場營銷活動加以簡單化、抽象化和體系化,構建了營銷學的基本框架,促進了市場營銷理論的發展與普及。4P理論在營銷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至今仍然是人們思考營銷問題的基本模式。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這一理論逐漸顯示出其弊端:一是營銷活動著重企業內部,對營銷過程中的外部不可控變數考慮較少,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二是隨著產品、價格和促銷等手段在企業間相互模仿,在實際運用中很難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
4Ps營銷理論實際上是從管理決策的角度來研究市場營銷問題。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看,影響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各種因素(變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企業不可控因素,即營銷者本身不可控制的市場;營銷環境,包括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二是可控因素,即營銷者自己可以控制的產品、商標、品牌、價格、廣告、渠道等等,而4Ps就是對各種可控因素的歸納: 產品策略(Product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向目標市場提供各種適合消費者需求的有形和無形產品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產品有關的品種、規格、式樣、質量、包裝、特色、商標、品牌以及各種服務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定價策略(Pricing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按照市場規律制定價格和變動價格等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定價有關的基本價格、折扣價格、津貼、付款期限、商業信用以及各種定價方法和定價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分銷策略(Placing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合理地選擇分銷渠道和組織商品實體流通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分銷有關的渠道覆蓋面、商品流轉環節、中間商、網點設定以及儲存運輸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促銷策略(PromotingStrategy),主要是指企業以利用各種資訊傳播手段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促進產品銷售的方式來實現其營銷目標,其中包括對同促銷有關的廣告、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公共關係等可控因素的組合和運用。 這四種營銷策略的組合,因其英語的第一個字母都為“P”,所以通常也稱之為“4P‘s”。 4P營銷理論(TheMarketingTheoryof4Ps),4P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 4P營銷理論 1953年,尼爾·博登(NeilBorden)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數”或“營銷要素”的影響。為了尋求一定的市場反應,企業要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獲得最大利潤。營銷組合實際上有幾十個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原本就包括12個要素),傑羅姆·麥卡錫(McCarthy)於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BasicMarketing)一書中將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為4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即著名的4P營銷理論。 美國營銷學學者傑瑞?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組成的營銷手段。4P營銷理論為企業的營銷策劃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不過,它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的,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導向,代表的是企業立場而非客戶的立場。 新的組合:在4P的基礎上,後來又加上政治權利PoliticalPower)與公共關係(Publicrelation)形成新的6P營銷策略組合。即要運用政治力量和公共關係,打破國際或國內市場上的貿易壁壘,為企業的市場營銷開闢道路。 4P營銷理論-理論定義 4P的提出奠定了管理營銷的基礎理論框架。該理論以單個企業作為分析單位,認為影響企業營銷活動效果的因素有兩種: 一種是企業不能夠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等環境因素,稱之為不可控因素,這也是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一種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如生產、定價、分銷、促銷等營銷因素,稱之為企業可控因素。企業營銷活動的實質是一個利用內部可控因素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即透過對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的計劃和實施,對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積極動態的反應,從而促成交易的實現和滿足個人與組織的目標,用科特勒的話說就是“如果公司生產出適當的產品,定出適當的價格,利用適當的分銷渠道,並輔之以適當的促銷活動,那麼該公司就會獲得成功”(科特勒.2001)。所以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就在於制定並實施有效的市場營銷組合。 4P營銷理論-歷史演變 20世紀的60年代,當時的市場正處於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市場競爭遠沒有現在激烈。這時候產生的4P理論主要是從供方出發來研究市場的需求及變化,如何在競爭在取勝。4P理論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導向,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4P理論是營銷學的基本理論,它最早將複雜的市場營銷活動加以簡單化、抽象化和體系化,構建了營銷學的基本框架,促進了市場營銷理論的發展與普及。4P理論在營銷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至今仍然是人們思考營銷問題的基本模式。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這一理論逐漸顯示出其弊端:一是營銷活動著重企業內部,對營銷過程中的外部不可控變數考慮較少,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二是隨著產品、價格和促銷等手段在企業間相互模仿,在實際運用中很難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