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理縱橫

    中國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資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豐富,面積大,有資源優勢,這個省沒有那個省補,全國可以平衡一下。即使有些資源欠缺,也不是說一點兒也沒有,只是儲量少一些,如石油,正應了那句話,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塊國土上總會找到一些資源。可是日本呢,面積才3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雲南省,面積這麼小,資源儲量、種類短缺非常多。

    其次,日本這座島嶼比較特殊,島內岩漿活動頻繁,地殼活動劇烈,侵入岩和火山岩遍佈,這樣的地質環境對於礦床的形成非常不利,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這種化石能源非常缺乏,每年需要大量進口,依賴性非常強,我們可以從石油運輸航線窺見一斑。

    上圖是10萬噸以上油輪航線圖,日本東太平洋海岸航線非常密集,運輸量非常驚人,而日本經濟體量也居於世界前列,製造業非常發達,貿易出口額度非常高,為此對資源的消耗非常高。可是國際能源市場風雨飄搖,面臨著霸權主義國家要挾,為此日本下定決心,力爭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逐年提高自主能源所佔的比例。面對著這種情況,日本迫切需要一種新能源來填補這片空白,為此把目光投向了核能發電。

    核能也是一種清潔能源,能量蘊藏量大,又非常集中,而且不受地域空間限制,特別是電力負荷較大,本國能源又貧乏的地區,特別適宜發展核能,為此全國建造了54座核電站。上圖是日本核電站的分佈,從圖中可以看出核電站遍地開花,而且日本海沿岸佈局了很多,核能發電佔全國30%,佔比接近全國的三分之一。

    正當日本核能發展如日中天的時候,厄運降臨了,2011年日本東北部發生9級多大地震,並且引發了強烈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事故發生後,日本立刻關停了國內所有50座核電站,並對這些核電站進行安全監測。可以說,這一事件成為了日本能源結構變化的一大轉折點。2016年5月,日本政府宣佈,包括福島核電站在內的14座核電站退役,只留下2座繼續執行,而剩餘的其他核電站將需要繼續等待獲得執行許可的許可權。

    到了2016年日本的核電所佔比例還不足1%,可想而知,日本被3.11大地震嚇得膽顫心驚,核能發電降到冰點。

    2011年大地震導致核電站群體關閉,缺失30%的核能發電,沒有更好的能源替補,試圖透過增加火力發電和清潔能源發電來彌補電力供應缺失的部分。儘管日本增加了液態天然氣、石油、火力發電,短期內彌補了關閉核電造成的電力短缺,但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大大提高了化石燃料的成本

    日本還積極開拓可再生能源市場,不停地修改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光伏發電產業趁此機會在日本獲得了大力發展。

    ▲2030年日本電力結構方案

    時過境遷,日本政府準備再一次重啟核電站計劃,再次對核電和燃煤發電在日本能源結構中的作用進行評估和定位,認為兩者都是“重要的基本負荷電源”,預計2030年,核能所佔比例調整到20~22%,其原因如下:

    1,發達國家煤炭發電基本上消失,目前只有日本還在使用,日本對國際承諾的碳排放承受著很大壓力。同時化石燃料成本逐年升高,未來減少煤炭使用是趨勢,就要尋找其它能源增補這部分空白。

    2,可再生能源,如光伏發電,風能、地熱能等,發展還不成熟,電力結構中佔比不高,依然還是煤炭、天然氣為主導,在可再生能源沒有主導市場前,沒有其它能源品種能扛起這杆大旗。

    3,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正在慢慢退出,長期補貼也不利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推出這樣的政策後,可再生能源成長所需要的時間更長。

    日本自然災害頻發,近期又發生了7.3級地震,福島核電站再一次經受考驗,這對日本重啟核電站計劃又敲響了警鐘。面對地震的影響,日本的能源出路只能向可再生能源方向發展,儘管道路坎坷,沒有更好的路前行。

    從長遠來看,日本化石能源還會一直保留,只要有常規能源支撐,核能發電就可以不再重啟或減少比例,如何解決自然災害與核電站、化石能源與碳排放之間的矛盾問題,考驗著日本政府的執政能力。

  • 2 # 赤水的外婆橋

    日本建核電站也是無奈之舉,自身資源太過貧乏所至,當時二戰拼命進攻東南亞就是為了掠奪資源,以維持龐大的戰爭機器,現在雖地震海嘯貧發,核電站也被煤炭風能發電成本低,而且產能更大,不過日本在核發電的技術維護上已經落後了,也無法處理核廢料所帶來的危害,現在是騎虎難下,貽禍自身,後患無窮啊

  • 3 # 非空明

    面對“3.11”的災難問題,日本政府當即就提出了“脫原發”,即擺脫對核電的依賴。但並非只因為海嘯、地震,更多的還是考慮環保問題和能源保障問題。但隨著新能源、綠色能源開發技術的不斷髮展,逐步淘汰使用了近乎所有的核電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芝麻能補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