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個凡人可好

    所以說項羽只是帥才,打仗衝鋒陷陣無往不利,不是君王之相,政治手腕帝王心術可以說是失敗至極。政治眼光也是低拙不堪,權握中原坐擁天下,卻不想效仿秦始皇之大略中央集權一統天下,反而是開歷史倒車仿周王朝分封天下而稱王,使得劉邦等尚有逐鹿天下野心的諸侯一步步坐大,最後使得手中天下拱手讓人,慘得兵敗,無顏回得江東,落得身死烏江。

  • 2 # 歷史時燒錄

    項羽不是打仗打敗了,而是治國失敗了。

    所以軍事家最後輸給了政治家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爭鬥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項羽總打勝仗,但是兵越來越少。劉邦總打敗仗,但是兵越來越多。

    其一、看不清天下局勢,不懂順天而為

    項羽戰勝秦兵,不但不想辦法順天而為一統天下,反而火燒咸陽,分封天下。自己更是回到楚國故地彭城一個易攻難守的兵家禁地。並且錯看了天下局勢,認為天下安定了,便削兵裁將,自廢雙臂。更為甚者一些部下跑到了劉邦的陣營。

    其二、戰鬥能力強,戰略能力弱

    項羽單兵作戰能力無敵,也擅長突擊戰,帶領精銳部隊攻敵制勝,以少勝多,從破釜沉舟便可看出項羽的戰術能力強大。但是戰略能力弱,楚漢之爭時項羽反而深陷齊地,英布、彭越更是分分倒戈。可見項羽並不會經營自己的團隊,只會橫衝直撞,戰略能力差。

    其三、不能知人善用,且疑心重,不能充分信任部下

    從韓信、陳平分分投入劉邦的陣營便可看出項羽不會識別人才,知人善用,也可以說他只認為自己是天下奇才,剛愎自用。陳平的一個小小的反間計便將項羽軍營弄的人心惶惶,差些引發兵變。

    再看劉邦,便是一個最傑出的政治家,知人善任,重用韓信、張良、蕭何,一個帶兵,一個謀略,一個後勤,劉邦居中調解將劉邦集團治理的井井有條,並且廣用賢才,陳平,酈食其等,陰謀陽謀均用,外交方面也是出色,撤反英布,結實彭越,將項羽孤立起來,再無援助。由此可見,劉邦是一個最傑出的政治家。

    綜上,在一個長達四年的消耗戰中,一個軍事家最後輸給了政治家也很正常。

  • 3 # 老黑說說事

    項羽敗給劉邦其實也是必然的結果,如果項羽贏了劉邦,恢復楚國,可能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為什麼呢?我覺得有幾點原因可以分析。

    第一、剛愎自負,輕視敵軍,難聽忠言,個人的性格問題導致了指揮領隊失敗。

    我們都知道,項羽其實是一個有點自大的人,有些時候會一意孤行,沒有聽信忠言,甚至於他叔父的話也很少聽,最後也自刎吳江。“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一點上就導致了他因為個人的判斷失誤,容易造成指揮不當,後果並未考慮清楚,也會導致特殊情況發生時的應對政策。

    個人的性格可能也會讓部下出現不滿,消極對待戰爭,甚至是倒戈於劉邦陣營。由於出生貴族,一些自負很難去除,這就是與劉邦形成了反差。

    劉邦出生於市儈,突然去幹改朝換代的事,自身的心理或者能力上相比較貴族而言有些不足,所以他能夠聽取意見,能夠與大家共同商議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每個環節沒有出錯,因為一旦犯錯,可能是致命錯誤,這樣小命不保,市儈之人的他,能夠放低姿態,去與他人商討問題。

    第二、項羽的用人方面難及劉邦,人才也較劉邦有欠缺,人格魅力較弱。

    項羽的謀士不多,有范增,居巢等,較為人知的還是范增,范增是項羽“亞父”,也是項羽的重要謀士,他曾多次告誡項羽要殺劉邦,以除後患,可是項羽剛愎自負,覺得劉邦無法比及他,便是遲遲沒有殺劉邦,結果卻中了劉邦的反間計,導致項羽削弱了范增勢力,范增也在途中抑鬱而亡。劉邦曾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另外,項羽被挖牆腳的,不忠誠的將軍也是有的,黥布(英布)是被劉邦挖走了的,丁公也曾放走過劉邦。

    然後劉邦確是在用人一方面上物盡其用,曾經在他還是小混混的時候,就有一幫人幫助過他,後來他起義,也是這群人義無反顧的跟著幹,每個人都能在學習,都立下了赫赫顯功。

    劉邦還有一批謀士,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六出奇計的陳平;還有韓信、蕭何等。這些忠良之臣,為以後的戰爭博弈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人們多跟隨與劉邦,確少有項羽,這也是其失敗的一大原因。

    第三、民心所向,劉邦的出生使他做事符合大眾意志,項羽確實有不及,空有一身蠻力,卻鬥不過劉邦的小心機。

    劉邦曾擔任泗水亭亭長,就是一管亭子的,他深知百姓之苦,體會過才知道如何做,再加上他的小心機,才會順應民心,所以他做到了,也就得到了百姓支援。

    但是項羽肩負復國大任,出生楚國貴族,仇恨背身,再加上他的豪邁和自負,一身蠻力,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對待百姓的,如果做事只是為了自己,而沒有估計他人,甚至傷害他人,有怎麼會如何多得民心呢?

    所以綜上所述,項羽的失敗,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孫曉雲的執筆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