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
“邢天”又作“刑天”。《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這個事件發生的背景是在蚩尤戰敗被梟首後,這個裡面的天帝就是軒轅黃帝。刑天,巨人族,為炎帝的下屬,對於黃帝用武力欺壓炎帝相當的不滿,雖然他之後並沒有參加蚩尤對黃帝的攻略,但是心裡其實還是想得要命。在蚩尤失敗被殺之後,他再也按捺不住心裡的憤懣,遂找黃帝單挑。但是以一己之力就想爭位似乎有點不合情理,現在普遍說法是為炎帝和蚩尤討個公道,又或者他真的覬覦那個帝位。刑天手持干鏚殺過去,最終與黃帝戰鬥。可是力所不及,最終戰敗,而且和蚩尤一樣,身首異處。頭呢,被黃帝命人埋到常羊山了,而身體卻被留在原地。於是刑天的身體開始不滿,用兩隻乳頭來當做眼睛和圓圓的肚臍來當做嘴巴。
“刑天”,就是“斷頭”的意思。
,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等於妖魔鬼怪,這個解釋我想應該行得通,但真要深究起來,卻好像又不是這麼簡單。就像《邪櫻》中提到的種種妖魔鬼怪,從無定鄉八老到三山十八友和南宮飛燕,個個背後都有些故事。
那就先說說“魑魅魍魎”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蛧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而且,雖然“魍魎”是在一起,“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無定鄉八老中的“刀四”,這個傢伙雖然還沒怎麼露面,卻大約不會是山裡河裡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麼?或許應該說,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為《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複雜一點。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於是,又有人註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乾脆說了這麼一句:“魑,猛獸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彲”。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裡還有個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739)至於後者,《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個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罔兩——魍魎者,繡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古本山海經圖說》的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
夸父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人。《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經前人考證,“夸父”即“博父”,其國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國神話ABC》中認為夸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而且據《山海經》記載:夸父立志要追趕太陽,趕上太陽後,熱得焦渴難耐,於是飲於黃河、渭河。但喝乾黃、渭兩河的水,仍不能解渴,又欲北飲大澤水,結果尚未到達大澤就渴死了。他所遺棄的杖化成“鄧林”。《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後有成語“夸父追日”。
夸父為土地之神后土的孫子。
,共工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後為顓頊年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書.堯典》:“流共工於幽州,放允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邢天
“邢天”又作“刑天”。《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這個事件發生的背景是在蚩尤戰敗被梟首後,這個裡面的天帝就是軒轅黃帝。刑天,巨人族,為炎帝的下屬,對於黃帝用武力欺壓炎帝相當的不滿,雖然他之後並沒有參加蚩尤對黃帝的攻略,但是心裡其實還是想得要命。在蚩尤失敗被殺之後,他再也按捺不住心裡的憤懣,遂找黃帝單挑。但是以一己之力就想爭位似乎有點不合情理,現在普遍說法是為炎帝和蚩尤討個公道,又或者他真的覬覦那個帝位。刑天手持干鏚殺過去,最終與黃帝戰鬥。可是力所不及,最終戰敗,而且和蚩尤一樣,身首異處。頭呢,被黃帝命人埋到常羊山了,而身體卻被留在原地。於是刑天的身體開始不滿,用兩隻乳頭來當做眼睛和圓圓的肚臍來當做嘴巴。
“刑天”,就是“斷頭”的意思。
,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等於妖魔鬼怪,這個解釋我想應該行得通,但真要深究起來,卻好像又不是這麼簡單。就像《邪櫻》中提到的種種妖魔鬼怪,從無定鄉八老到三山十八友和南宮飛燕,個個背後都有些故事。
那就先說說“魑魅魍魎”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蛧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而且,雖然“魍魎”是在一起,“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無定鄉八老中的“刀四”,這個傢伙雖然還沒怎麼露面,卻大約不會是山裡河裡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麼?或許應該說,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為《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複雜一點。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於是,又有人註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乾脆說了這麼一句:“魑,猛獸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彲”。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裡還有個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739)至於後者,《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個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罔兩——魍魎者,繡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古本山海經圖說》的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
夸父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人。《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經前人考證,“夸父”即“博父”,其國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國神話ABC》中認為夸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而且據《山海經》記載:夸父立志要追趕太陽,趕上太陽後,熱得焦渴難耐,於是飲於黃河、渭河。但喝乾黃、渭兩河的水,仍不能解渴,又欲北飲大澤水,結果尚未到達大澤就渴死了。他所遺棄的杖化成“鄧林”。《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後有成語“夸父追日”。
夸父為土地之神后土的孫子。
,共工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後為顓頊年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書.堯典》:“流共工於幽州,放允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