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illllppper
-
2 # 浩至然航天科技
核聚變領域即將迎來的重大突破:核組合!
核裂變和核聚變的結果告訴我們,原子核可以人為增大和減小。人造原子因此就成為可能,一個新概念即將被廣為認可:核組合。
核組合是指掌控質子和中子的內部構造,並調控這兩種粒子的引力和斥力。按照掌控者的目標,用質子和中子將原子核用精準“組合堆砌”方式製造出來,再引入電子填充原子核外圍軌道。原子就一個一個地被建造出來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關鍵在於“掌控”粒子的理論和工具。
人類目前對原子核控制的主流技術是依靠電、磁場對粒子進行控制。一直以為很精準打中了原子核,其實對原子核的轟擊還是處於無差別地“盲打”狀態。如果想要精準調控原子核就需要一個能對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質子能量場進行調控的“點金棒”。這就涉及一個新的物理理論:《質場學》。
現代科學已經能夠說明電場、磁場領域一些物理現象,並得到相應的驗證。除了牛頓和愛因斯坦遺留下來的質量和萬有引力學說被捧學至今。質量現象一直沒有人去探究其中變化的奧秘,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傳統觀念導致我們預設為“質量不可變”。世界各國的物理教科書也一直錯誤地強調並培訓了一代又一代物理學精英人物堅守:物體質量不可變!
這裡簡單說說《質場學》領域的一些新的框架理論:
1、質場在宏觀宇宙空間及微觀粒子空間廣泛存在;
2、質場強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宇宙空間的物質密度改變而改變;
3、萬有引力的本質是質場對物質的壓力。慣性源於空間質場對物質的鎖定,其原理和電場對電子鎖定類似;
4、鎖定物質的質場強度決定鎖定組物質的質量大小;
5、組成物質的“質粒子”的結構狀態的改變也導致質量大小的改變;
以上為《質場學》基本五大定律。對傳統物理理論有著重大否定事項:物質質量可變!並對物體慣性給予了新的合理解釋。
其中有一些更加重要的理論因為涉及保密性的要求,暫時不便敘說,請大家諒解!
有一幫華人,他們已經代表人類基礎科學領域新生力量,走進華麗的《質場學》《生命生態學》等重要科學領域神聖的殿堂,正朝著改變物質的重大學科新目標奮進!《質場學》不斷的豐富與發展將人類對微觀粒子的認知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核裂變不再是用質子對原子核區域無差別盲打,核聚變也不再是採用核爆的巨大壓力將氫原子核壓縮在一起後生成其它原子。核聚變的下一個重大成果突破將對每個微觀中子、質子等基本粒子輕輕拿起,精準就位,任意組合,從而實現創造所需的物質元素。這就是:核組合!
質量歸零、物質鎖定、質場變化、物質中心、核組合等等《質場學》理論中新概念詞彙將成為熱門詞,科學理論普及到最後淪為普通詞彙。假以時日,黃金、白銀、鉑金、稀土等眼下視為貴重資源的物質對人類而言將不再稀奇,可以隨意按照需求來製造。
-
3 # 星球百科故事會
核聚變技術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把反應堆做到小型化如何控制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並且如何在穩定狀態下持續工作源源不斷地輸出能量,可控核聚變技術是今後發展核技術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們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可控核聚變技術的能源成本低、效率高、無放射性汙染等能量增益的特點,其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反應的4倍,氘燃料成本相當於核裂變反應鈾成本的1/40且來源於海水中提取成本較低存量廣泛,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清潔能源,不會像核裂變反應堆那樣難以關閉也不會產生爆炸更不會產生放射物質。中國在2006年建成世界上首個核聚變實驗裝置並投入使用,完成200千安3秒的放電實驗。2013年中科院又宣佈了“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高約束長脈衝超導試驗的訊息,目的就是實驗高約束模式下的穩定執行狀態,2016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實驗,其穩態執行和放電時間達到了分鐘級,顯然這根我們期待的一年或幾十年的量級不在一個層次上,不過這足以讓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刮目相看,事實上中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走在了前頭。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不排除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性。
美國的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2014年在其官網釋出資訊聲稱,旗下的臭鼬工廠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獲得了重大突破。核聚變反應堆可以建成2-3米大小規格的體積安裝在一輛卡車上使用,但所產生的能量在100兆瓦特之間可以供應一支艦隊使用,有望在10年之內實現20年之內進入商業化運營,至於是政治口號還是商業炒作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有拭目以待吧!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不論是軍事裝備還是民用動力,小到汽車、卡車大到飛機、輪船軍艦都會應用可控核聚變技術作為清潔新能源使用方案,未來的太空探測外星殖民毫無疑問就是最佳的不可替代方案。
回覆列表
一百年內肯定搞不定能投入使用的,有能力的國家都在努力,但這個核聚變連續反應門檻不是一般的高,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人力物力。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了它人類才能有星際遠航的能力,才能飛出小小的地球,人類種族才能繼續繁衍下去。否則人類極易夭折在弱不禁風的地球上,努力吧……為了人類的生存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