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安苒
-
2 # 千曲曉笙
讀書的方式有很多,關鍵是借鑑別人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讀書方法。
01/
說到讀書的三個階段,不少人覺得三個步驟就夠了,當然這也要看哪些書。
就三個階段來說,比較贊同:
1.把書讀薄;
2.把書讀厚;
3.再把書讀薄。
第一階段往往是速讀的方法,快速把書看完,記憶書內容的內在邏輯,關注作者、前言後記、出版推薦等等。
第二階段是仔細閱讀,並且動手做筆記。特別贊同一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一直支撐著我多年的閱讀。動手做筆記,既能將內容抄錄,又能在抄錄過程加深記憶,並且還容易引發你的共鳴和思考。
動手做筆記,對內容進行補充,對自己延伸想法的記錄,慢慢地把一本書讀成很厚實的一本。
第三階段是細讀完書後,再回頭粗略瀏覽一遍,包括自己的筆記,如有可能,提煉文字主題,形成一篇小文章。或者動手繪製思維導圖。親測這兩種都是特別好的做筆記方法,很多牛人都推薦的方法。
02/
如果簡單粗暴來說,有些人會拿起一本書直接就讀完了,一氣呵成,但最後能收穫什麼就不知道了。
這種一氣呵成的讀書方法不是不贊成,而是讀完之後千萬不能就此放下了,而是要回頭反芻。我相信很多書,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甚至對於有些人來說,讀書三個階段,都是不夠的。
比如我自己的閱讀方法,這些方法常用在社科類書籍的閱讀中。
1.首先是帶著問題去選書。
比方說,這段時間我想研究女性問題,那麼,我想研究女性的哪方面問題?兩性親密關係?性別研究?女性職場?家庭中的女性身份?女性心理?等等。
選看的書,是小說,散文,研究專著還是研究論文?
最終,我給自己的答案是女性-身體-家庭空間三方面相關的研究,於是最終找到了一本書叫《廚房之舞》。
2.帶著問題去讀書和思考
接著,我會問到:這本書作者是誰?出版於哪裡?寫作起源是什麼?研究資料和基礎上什麼?作者如何從哪幾方面、用何邏輯寫作的?
尤其是第三、四問,幾乎是能否勾起看這本書興趣點的關鍵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才慢慢翻開書本,從表面上弄懂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值不值得細細看下去?
從前言開始看,如果是別人寫的序,那也是一篇書的推薦語,看看他人對此書的印象和閱讀感受如何。
如果是作者寫的前言,那就更棒了,因為他可能會在前言講這本書的寫作起點和過程,甚至方法都交代清楚。
為了激起讀者的閱讀慾望,作者前言一般都是花了很多心細來設計和寫作的。所以千萬不要忽視。
3.帶著問題做筆記
筆記是一定要做的,尤其是偏專業的書。
如果有問題,那麼做筆記時,不會顯得沒有頭緒。如果可能,還可以把相關筆記內容進行分類。並且記得標註頁碼。因為回頭你查詢乃至運用到文章中時,會是非常便利的。
你會發現,甚至有跟你理解完全相反的內容出現,此時你可能會調動思維來反駁或辯證看待別人的想法。
這是好事,說明你閱讀的能力和境界可能又提升了一個level。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總結和覆盤,要多琢磨,才能把一本好書吃透。
綜上,我是提倡讀薄-讀厚-再讀薄書的三種讀書方式,另外更提倡“帶著問題”(且是不同問題)去讀書,多思考,才能提高自己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
2019/07/08 當歸
回覆列表
閱讀要做到這三個階段,才算真正讀了書!
第一:選書。無論你是採用什麼方法,按圖索驥,還是說憑藉直覺,或者別人推薦,選書都是閱讀開始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關係到你讀什麼書,能起到什麼效果。
毛姆說書籍一般分為娛樂性閱讀和普及知識閱讀,其實也就是我們說的虛構和非虛構。娛樂閱讀總是看似輕鬆一點,而普及知識閱讀會有點生澀難懂多一點。
所以你是出於什麼目的去閱讀書籍,那就要看你個人的情況和想法了。
第二:閱讀。選好書籍我們就要開始最重要的環節-閱讀。對於閱讀,很多人有很多的方法,許多書籍裡也介紹了很多方法,但是到底什麼方法更適合自己,還是會因人而異。
比如我自己,大多數的時候就喜歡一頁一頁的讀,我把這叫做品讀,品讀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你覺得讀書是一種享受,也可以在這種慢讀的方式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讓自己可以用心的投入到書籍中,最後深入淺出的瞭解一本書,並輸出自己的讀書感悟。
如果我們不是為了什麼特殊的目的,品讀絕對是讀懂一本書的最好的方式,你閱讀的時候所思考的問題見地也會很深。
第三:做讀書筆記。一般普通人在閱讀完後,就直接合上書,認為自己讀完了一本書,事實上這並不完整,很多作者會有讀書做閱讀筆記的習慣,他們是為了寫作。而普通人做閱讀筆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可以強化記憶,可以增強理解能力,可以逐漸積累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等到你讀完了100本書,做了100篇讀書筆記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厚積薄發是一件多麼讓人開心和有收穫的事情。綜上所述,如果要讀懂一本書,做到這三點,你才真正算是把書讀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