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漢時明月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在孫權在位的23年時間裡,東吳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北伐戰爭,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而是因為東吳始終無法佔領合肥這個魏吳之間的戰略要地。史料記載,東吳為了給北伐做準備,總共攻打了五次合肥,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我們來看看這五次的具體經過。

    一、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趁曹操主力在荊州之機,親率大軍圍攻合肥,攻城逾月。曹操在赤壁失敗後,趕快回軍北撤,派張喜帶騎兵救援合肥。孫權聽到曹操援軍將到的訊息,主動撤軍,第一次攻打合肥就此結束。

    二、公元215年,曹操親率大軍攻漢中。孫權趁曹操主力陷在漢中之機,再次帶10萬大軍圍攻合肥,引發了著名的逍遙津之戰。孫權圍城十餘日不拔,又聞曹操主力已從漢中回師,便引軍撤走。曹操合肥守將張遼縱兵追擊,在逍遙津大破吳軍,殺得東吳軍隊全線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 ,就連孫權也險些被活捉。此戰殺得東吳人人驚懼,據說戰後東吳的小孩聽到張遼的名字都不敢啼哭,這也是孫權數次攻打合肥中敗得最慘的一次。

    三、公元229年,東吳在打贏夷陵之戰後,又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後開始準備北伐。孫權集結大軍再攻合肥,這次他採取了虛虛實實的策略,先大張聲勢,使敵人召集兵力備戰,待敵兵聚集後,又突然撤走,以麻痺敵人,想待敵召集兵力遣返後再趁虛進攻。沒想到被曹魏揚州都督滿寵識破,滿寵沒有遣返軍隊,而是繼續嚴陣以待。十幾天後,孫權再率大軍到來,因敵有備而不能克,只得撤走。第三次攻打合肥未果。

    四、公元232年,魏揚州都督滿寵認為合肥城靠近江河,孫權來圍攻時可據水得勢,而魏軍不易相救,遂將合肥城移到距離江河較遠的雞鳴山下。233年孫權同學聽說曹魏移城,以為敵人膽怯,大喜,便有耀武揚威之意,就再度率眾進攻。到了合肥新城附近,因城池離水較遠,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不敢進攻。後來還是忍不住上岸耀兵,結果被滿寵早就埋伏好的奇兵襲擊,被殺數百人,只好夾起尾巴逃回家了。第四次攻打合肥失敗。

    五、公元234年,蜀漢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曹魏,聯絡孫權同時出兵,東西並舉,使敵人首尾不能兼顧。於是信心滿滿的孫權又出動大軍攻合肥,兵力號稱十萬眾。圍城2個月不能拔,又聽說曹魏皇帝曹睿御駕親征來救合肥,就趕快主動開溜了。第五次攻打合肥又失敗。

    可見,東吳在20多年時間裡攻打合肥都以失敗告終,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直接消耗掉了孫權進行北伐的信心。

  • 2 # 周夢良

    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其目的是為了統一。而彼時的吳國,其綜合實力比蜀要強,那麼,孫權稱帝后,為何不北伐呢?

    諸葛亮統一中原,恢復漢室的願望,很遺憾的是:五次用兵北伐皆未成功。吳國的實力比蜀漢強,孫權稱帝之前,還出兵過曹魏,如我們所知的“逍遙津之戰、石陽之戰”。然而,孫權稱帝之後,卻沒有大的出兵行動,為何?

    逍遙津之戰:孫權率十萬大軍殺向合肥,結果被張遼七千人擊敗,差點被活捉;石陽之戰:孫權率五萬大軍進攻石陽,沒打下來,退兵之時,被文聘率軍追擊,大敗而回。這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孫權在稱帝之前,出兵魏國,效果不佳。226年,曹丕病死,孫權乘機進攻江夏,不克而還;228年,“石亭之戰”爆發,孫權命大都督陸遜率軍擊敗了魏國大將曹休;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233年,孫權對合肥新城用兵,派大將全琮征討六安,都沒有取勝而退軍。

    《三國志 吳主傳》記載:是歲,權向合肥新城,遣將軍全琮徵六安,皆不克還。

    234年,孫權派陸遜、諸葛瑾等駐守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當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出兵武功,孫權後來退軍。

    《三國志 吳主傳》記載: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

    251年,孫權到南郊祭祀天地時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召大將軍諸葛恪,託以後事;252年,孫權病死,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秋七月,葬於蔣陵。

    孫權稱帝之後,兩次對魏國用兵,都沒有取得勝利,至此,再也沒有堅持大規模的北伐,直至去世。孫權在稱帝前,因夷陵之戰,和劉備交戰,迫於壓力,曾向魏國曹丕稱臣,以求取得魏國的支援,抗拒劉備。劉備死後,諸葛亮修復了和吳國的關係,孫權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曾配合諸葛亮出兵。然而,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孫權最終也退軍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堅持北伐,是為了統一中原。然而,孫權沒有堅持北伐,也是從自身實際出發。

    客觀原因:孫權經歷父兄三代基業,在江東已經有了民眾的基礎,穩定了統治,加上確實沒有迫切的政治需要,相對穩定。

    外部原因:認識到魏國實在太強大,是硬骨頭,短期內吳國很難取勝,若堅持北伐,會耗費國力。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現實原因:若孫權繼續堅持北伐,即使取得勝利,也不見得對自己有更大的好處!歷史上發生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赤壁之戰”就是例子。相反,若吳國沒有擊敗魏國,兩敗俱傷,耗費了國力,說不定蜀漢就是“漁翁得利”的一方。以上這種可能,如果發生了,蜀漢會不會趁機吞併吳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相親的時候遇到過,對方自抬身價而貶低她(他)人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