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林易道
-
2 # 不老松143360233
在《紅樓夢》裡反映了一個寒冷的冬至,不開心的冬至,心情沉重的冬至,從奏可卿死去後,賈府接二連三的死了好幾個人,是一個-灰沉沉的冬至,一個不祥的冬至。
-
3 # 君箋雅侃紅樓
又是一年一度的冬至將至,作為一個過節就要吃餃子的民族,您的冬至餃子是否準備好?說個笑話,《紅樓夢》中相容幷包,關於冬至日也有專門描寫,而且留下了二個謎案,至今無解。趕巧冬至將至,我們聊聊《紅樓夢》中這二段冬至謎案!
(第十一回)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節的那幾日,賈母、王夫人、鳳姐兒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來的人都說:這幾日也沒見添病,也不見甚好。王夫人向賈母說:這個症候,遇著這樣大節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
古人迷信,認為遇到重要的節日,對於身體有疾病者是大不吉利的。類似像現在的換季體弱者注意身體說法。冬至作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幾個節日,古代的重要性遠不是現在可比。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更是傳統節日。古人稱冬至為“冬節”,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代,漂在外地的人到了冬至節氣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古時更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病人或者體弱者熬過去會有大改善。秦可卿的病症嚴重,冬至日前後賈家上下都緊張,萬幸沒有發病,王夫人向賈母彙報,說:“這個症候,遇著這樣大節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所謂指望,就是“冬至一陽生”的說法,陽氣漸漸重了,人也會得天地氣息眷顧,容易好轉。這當然不是絕對的,是古人的一種節氣健康理論。通過冬至日的說法,賈家上下緊張,能看出秦可卿在賈家上下和賈母心中的地位。賈母說:
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說著一陣心酸,叫鳳姐兒說道:你們孃兒兩個也好了一場,明日大初一,過了明日,你後日再去看一看她去。你細細地瞧瞧她那光景,倘或好些兒,你回來告訴我,我也喜歡喜歡。那孩子素日愛吃的,你也常叫人做些給她送過去。
賈母愛秦可卿之心,由此可見一斑。秦可卿也爭氣,硬是挺了過來,不但冬季挺了過去,連神醫張友士說的挺過了春季就沒事了也挺過去。到第二年直到八九月份秦可卿才死,而死因絕不是病死,而是上吊自盡。第五回秦可卿判詞圖畫對此揭示的清楚。而秦可卿死後闔族納罕也表明秦可卿冬至過後,病已經好了,突然死亡,令人狐疑費解!究竟為什麼死,這是《紅樓夢》的一個謎,雖然都知道與賈珍有關,但為什麼死,後世眾說紛紜,絕不可能有確切答案。
第二個謎是這一年冬至日的日期。這一點,曹雪芹反覆兩次強調冬至日是十一月三十日。
“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明日大初一,過了明日,你後日再去看一看她去。”
關於曹雪芹為什麼強調這一年冬至日是十一月三十,現在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曹雪芹隨便寫,不過就是個日期。沒有特殊意義。這一點本人不太贊同,畢竟隨便寫沒必要非要寫十一月三十日,應該用作者當初寫作那一年的冬至日期即可,也不用連續兩次強調。
第二個,強調冬至日,一年後秦可卿上吊死影射崇禎皇帝上吊死。關於這一點,我覺得靠譜。是作者隱寫的小故事。但我反對《紅樓夢》是悼明書!作者只是借明亡講故事,用明朝興衰深入淺出交代寧國府的興衰,便於讀者理解。作者認為秦可卿死,寧國府也已經亡了,與崇禎死,明朝也亡了如出一轍。《紅樓夢》講興亡,有什麼比國家興亡教訓更能證明賈家興亡的力度呢!
至於強調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日影射崇禎上吊的證據,是清朝最早的一次時間吻合是1813年12月22日,即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三十是冬至日。那時候《紅樓夢》已經成書多年,顯然不是《紅樓夢》中日期。而往上推上一個十一月三十日是冬至日的年份是1642年,一年半不到崇禎上吊自盡。明亡!而《紅樓夢》中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後不到一年,秦可卿上吊自盡。寧國府名存實亡!
再次重申,講這個不是為了證明《紅樓夢》是悼明書,只是說明曹雪芹藉此寫了一個小故事,用崇禎死明亡,證明寧國府失去最後一個有挽救賈家辦法的明白人秦可卿(詳閱秦可卿託夢王熙鳳故事),賈家已經名存實亡!
《紅樓夢》中冬至的描寫只有這一次。而賈家最後樹倒猢猻散,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之時會不會就是冬至日前後呢?個人認為極可能!賈家應該等不到“冬至一陽生”了,您認為呢?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回覆列表
小說《紅樓夢》,作者總借節日,極寫潑天豪富場面,然而出人意料,全書只在第十一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見熙鳳賈瑞起淫心”帶過一個“冬至日”,輕描淡寫,而圍繞這個冬至日之後的事件,嚴格排列事件順序,事件終止又胡言亂語,一大堆錯亂不堪的時間掩飾起來,這到底存在怎樣秘密?
先看小說關於“冬至日”原文:“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紅樓夢》第11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見熙鳳賈瑞起淫心》)
小說在開篇部分說“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交代小說沒有具體時間地點,這裡卻用“這年”,一個確定指向,又用節氣表達這個年份的特殊,是“十一月三十冬至”,這就給人啟發,原來作者說“朝代”“無考”,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因為這裡透露了一段嚴格的時間排序,所以裝瘋賣傻,胡言亂語,用錯亂不堪的時間掩飾這個“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這個特殊的冬至日,是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