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不以澀味的酒,以微漾著,輕暈著的夜的風華。不是什麼欣悅,不是什麼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怪異樣的朦朧。朦朧之中似乎胎孕著一個如花的笑—這麼淡,那麼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說,已不可擬,且已不可想;但我們終久是眩暈在它離合的神光之下的……”印象中,秦淮河美極了,燈影,漿聲,笑語,小調,胭脂味,撲撲心跳,微漾的醉……濃得化不開的色調,灑在腦海的畫布上,凝固、突顯,成了心靈的引導和牽掛——如此美境,什麼時候親歷?
1923年夏,黃昏燈影裡胭脂河上,長衣著裝的俞平伯與佩弦(朱自清),各據船頭,遙望著邊際的夕陽西下的薄媚,聽著漿聲,偷眼避著來來往往的小艇,臉微紅著,心胸激盪著。秦淮河姑娘們的靚妝,脂粉、紗衣裳的香……微波氾濫出甜的暗香,隨著那些船兒蕩;笑語,襯著胡琴亮著嗓子唱;楊枝綠影,華燈璀璨,叮噹的小鑼,伊軋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聲騰沸了三里的秦淮河……“我的老調是一味的默,或乾脆說個‘不’,或者搖搖頭,擺擺手表示‘決不’。佩弦便進了一步,‘你不知道?這事我們是不能做的。’”
“這事不能做”,但人來了,卻也醉了。“既自認有欲的微炎,為什麼艇子來時又羞澀地躲了呢?佩弦說是一種暗味的道德意味,我說是一種似較深沉的眷愛。”俞平伯與佩弦各作了一篇散文或是遊記。描景抒懷剖析箇中原因,那一年,俞平伯與“環”結婚五年。“就論這一次秦淮夜泛罷,從來處來,從去處去,分析其間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過求得圓滿足盡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們合攏來代替剎那間所體驗的實有,這個我覺得有點不可能……”
月色如水,背對著秦淮河,兩個拖長的身影漸行漸遠……
一、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景抒情特點
朱自清在這篇散文裡,著意描繪了秦淮河的夜景,並且融情於
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緒,融注進他所創造的形象裡。
此文寫於1923年,當時正處於五四落潮期,朱自清深感苦悶、寂
寞,同時很想填補空虛,排解煩惱,或躲進書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
時的寧靜和一切均皆適度的。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
光明,富有正義感,悵惘而不妥協,始終嚴肅地對待生活、對待自己。
這種思想情感被灌注於(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裡,甚至作品中關於
月色、燈火、河水的描寫,都隱含著作者的。夜遊一開始,他
就神往於秦淮河的歷史陳跡,那“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光景,使
朱自清“枯澀久了”的心,被“潤澤”得“不能自主”,簡直有迷離恍惚之
感。在他眼裡,船上的燈火“反暈出”“朦朧的煙靄”,又“逗起縷縷明
漪”,‘“碧陰陰的”水,盪漾起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而大中橋
外,“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水面被映照得“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
綠紗面”,在清的月色和渾的燈光的交融中,秦淮河竟“彷彿籠上了一
團光霧”。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作者的煩悶、惆悵似乎都被暫
時忘卻,只感覺到月光、燈火、水色的互動輝映,成一派不濃不淡、若
明若暗、朦朦朧朧,調和、適中、安逸的境界,這正是朱自清當時追求
的安寧和一切均皆適度的意趣的流露。
然而作者卻不能真正超然,泛舟途中出現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現
實中,情感為之驟然一變。一來作者沒有想到她們“仍在秦淮河裡掙
扎”,為現實的黑暗而憤然;二來作者又苦於既同情她們的遭遇,又迫
於道德律而不能點歌,為此“覺得很悵悵的”。醜惡的現實打破了作
者恬靜的心境,由於“心裡的不安”,作者眼裡“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
色”:“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張著巨口”,彷彿“要將我們的船吞了下
去”;傍岸船上一星兩星的燈光,也“枯燥無力”;連電燈下的人物,都
“像螞蟻一般”。顯然,作者的情感由陶醉於秦淮河的夜景,而變為
“心裡充滿了幻滅的情思”,並且這種心境的變化,也抹染在月光、燈
火、水色等景緻的描繪中,顯示出寓情於景,情景相生的。
二、本文的結構特點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一篇紀遊性寫景抒情散文。文章從作
者與友人一起僱“七板子”遊秦淮河寫起,巧妙地以“槳聲燈影”為行
文線索,由利涉橋到大中橋外,自夕陽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現了完整
的遊蹤,形成明顯的時空順序。
同時,其中又貫串著作者的情感線索。在開始的遊程中,作者的
心境是平靜的,從容品味,賞心悅目,陶醉於秦淮河入夜的景色。並
且在描繪燈光、水色和月光時,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而後
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著了難解的糾紛”,文章就此出現了一
個大轉折。作者的心緒起了變化,由對美景的沉醉轉為落入現實的
悵惘。而文章的後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現自己“幻滅的情思”中,為讀
者造成了一個回味想象的空間。
這篇散文結構的又一個突出之處在於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
點,將月光、燈火、水色等景緻作為描寫物件,其中又以燈光為重點,
不僅細緻地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水域的燈光、河水、月亮三者的變
化,而且還表現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們”的許多新異的滋味。
“醉不以澀味的酒,以微漾著,輕暈著的夜的風華。不是什麼欣悅,不是什麼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怪異樣的朦朧。朦朧之中似乎胎孕著一個如花的笑—這麼淡,那麼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說,已不可擬,且已不可想;但我們終久是眩暈在它離合的神光之下的……”印象中,秦淮河美極了,燈影,漿聲,笑語,小調,胭脂味,撲撲心跳,微漾的醉……濃得化不開的色調,灑在腦海的畫布上,凝固、突顯,成了心靈的引導和牽掛——如此美境,什麼時候親歷?
1923年夏,黃昏燈影裡胭脂河上,長衣著裝的俞平伯與佩弦(朱自清),各據船頭,遙望著邊際的夕陽西下的薄媚,聽著漿聲,偷眼避著來來往往的小艇,臉微紅著,心胸激盪著。秦淮河姑娘們的靚妝,脂粉、紗衣裳的香……微波氾濫出甜的暗香,隨著那些船兒蕩;笑語,襯著胡琴亮著嗓子唱;楊枝綠影,華燈璀璨,叮噹的小鑼,伊軋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聲騰沸了三里的秦淮河……“我的老調是一味的默,或乾脆說個‘不’,或者搖搖頭,擺擺手表示‘決不’。佩弦便進了一步,‘你不知道?這事我們是不能做的。’”
“這事不能做”,但人來了,卻也醉了。“既自認有欲的微炎,為什麼艇子來時又羞澀地躲了呢?佩弦說是一種暗味的道德意味,我說是一種似較深沉的眷愛。”俞平伯與佩弦各作了一篇散文或是遊記。描景抒懷剖析箇中原因,那一年,俞平伯與“環”結婚五年。“就論這一次秦淮夜泛罷,從來處來,從去處去,分析其間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過求得圓滿足盡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們合攏來代替剎那間所體驗的實有,這個我覺得有點不可能……”
月色如水,背對著秦淮河,兩個拖長的身影漸行漸遠……
一、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景抒情特點
朱自清在這篇散文裡,著意描繪了秦淮河的夜景,並且融情於
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緒,融注進他所創造的形象裡。
此文寫於1923年,當時正處於五四落潮期,朱自清深感苦悶、寂
寞,同時很想填補空虛,排解煩惱,或躲進書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
時的寧靜和一切均皆適度的。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
光明,富有正義感,悵惘而不妥協,始終嚴肅地對待生活、對待自己。
這種思想情感被灌注於(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裡,甚至作品中關於
月色、燈火、河水的描寫,都隱含著作者的。夜遊一開始,他
就神往於秦淮河的歷史陳跡,那“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光景,使
朱自清“枯澀久了”的心,被“潤澤”得“不能自主”,簡直有迷離恍惚之
感。在他眼裡,船上的燈火“反暈出”“朦朧的煙靄”,又“逗起縷縷明
漪”,‘“碧陰陰的”水,盪漾起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而大中橋
外,“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水面被映照得“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
綠紗面”,在清的月色和渾的燈光的交融中,秦淮河竟“彷彿籠上了一
團光霧”。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中,作者的煩悶、惆悵似乎都被暫
時忘卻,只感覺到月光、燈火、水色的互動輝映,成一派不濃不淡、若
明若暗、朦朦朧朧,調和、適中、安逸的境界,這正是朱自清當時追求
的安寧和一切均皆適度的意趣的流露。
然而作者卻不能真正超然,泛舟途中出現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現
實中,情感為之驟然一變。一來作者沒有想到她們“仍在秦淮河裡掙
扎”,為現實的黑暗而憤然;二來作者又苦於既同情她們的遭遇,又迫
於道德律而不能點歌,為此“覺得很悵悵的”。醜惡的現實打破了作
者恬靜的心境,由於“心裡的不安”,作者眼裡“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
色”:“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張著巨口”,彷彿“要將我們的船吞了下
去”;傍岸船上一星兩星的燈光,也“枯燥無力”;連電燈下的人物,都
“像螞蟻一般”。顯然,作者的情感由陶醉於秦淮河的夜景,而變為
“心裡充滿了幻滅的情思”,並且這種心境的變化,也抹染在月光、燈
火、水色等景緻的描繪中,顯示出寓情於景,情景相生的。
二、本文的結構特點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是一篇紀遊性寫景抒情散文。文章從作
者與友人一起僱“七板子”遊秦淮河寫起,巧妙地以“槳聲燈影”為行
文線索,由利涉橋到大中橋外,自夕陽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現了完整
的遊蹤,形成明顯的時空順序。
同時,其中又貫串著作者的情感線索。在開始的遊程中,作者的
心境是平靜的,從容品味,賞心悅目,陶醉於秦淮河入夜的景色。並
且在描繪燈光、水色和月光時,將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進去。而後
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著了難解的糾紛”,文章就此出現了一
個大轉折。作者的心緒起了變化,由對美景的沉醉轉為落入現實的
悵惘。而文章的後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現自己“幻滅的情思”中,為讀
者造成了一個回味想象的空間。
這篇散文結構的又一個突出之處在於作者緊扣秦淮河夏夜的特
點,將月光、燈火、水色等景緻作為描寫物件,其中又以燈光為重點,
不僅細緻地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水域的燈光、河水、月亮三者的變
化,而且還表現了華燈映水,燈月交輝的獨特意境,使讀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們”的許多新異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