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
電影《青蛇》由徐克導演,張曼玉、吳興國、趙文卓和王祖賢主演,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電影插曲由詞曲作家黃沾、雷頌德完成,1993年公映。故事取材自民間傳說《白蛇傳》,但與傳統講述方式不同,而是從青蛇的角度去探討青蛇、白蛇、許仙及法海之間的情感糾葛。白蛇看中了清秀老實的許仙,並與其結為夫妻。青蛇也愛慕許仙,但基於道義,只好相讓。金山寺法海和尚意識到杭州出了妖精,決心下山除妖。他教許仙以雄黃酒迫白蛇現形,並逼許仙出家。白蛇淒厲哀怨,為挽回許仙水漫金山與法海交戰。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青蛇》
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電影,是徐克導演的《青蛇》。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經看過,因為這部電影實在是太經典了。
不過很可惜,和《大話西遊》一樣,它的命運也是“當時不佳,後來了了”。
這兩部電影之所以在當時口碑和市場雙下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白娘子傳奇》和《西遊記》實在是太“熱”了——據說到現在都還是寒暑假電視臺必播的熱門劇——那要在舊作品上做出的新的詮釋和理解之後再去傳達,就需要接受這個挑戰——觀眾是否可以從原來作品的定義中走出來,重新去解讀?
白蛇的故事最早可以考究的作品是馮夢龍《警世通言》的“白素貞永鎮雷峰塔”,不過這個故事和取材於民間傳說的《新白娘子傳奇》不同,它告誡世人“色色空空要分明”。
《青蛇》這部電影則取材於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它沒有“郎才女貌,妻賢子孝”的理想化生活,而是想透過由“妖”到“人”的修行,來看人間之色和人間之情。這是一套人物,三個故事。
所以,我們就來談談這部電影的一條主要線索:“修行”。
神佛
法海在修行,但他的修行很像打怪升級做任務,遇妖除妖,見魔降魔,不問其他。在他的世界裡,“神人鬼妖,等級有序”,“妖就是妖!誘惑眾生!”,所以“夜叉惡鬼,殺!”;“魔尊妖孽,殺!”;“地獄鬼使,殺!”;“殺殺殺!”
從未作惡的蜘蛛精求情:“我多年修行沒有做過壞事,沒有傷天害理,求高僧饒我一命。”
不行,你是妖,修行就是為了斬妖除魔,你是妖,該斬。
面對行善積德的青白二蛇,一番鬥法無法收下兩隻妖精,他輕蔑自大地輕笑:“看在你們做善事的份上,暫且繞你們一命。”
在他那裡,只有“禁忌,規則,懲罰,馴服,殺戮”,沒有情感。這樣的修行讓他變成了一個標準和規範,僵化而死板,同時也給他帶了“劫難”---殺得了萬千鬼魅,卻除不掉心中魔怪。
他也迷茫,困惑;“妖都收了,為什麼靈氣不散,難道是我錯了嗎?”
所以他讓青蛇幫助自己修煉,在那個“破功”的瞬間,他惱羞成怒。青蛇嬌俏歡脫,“大和尚,是我贏了。”
長久以來禁忌、壓抑的“神性”,最終還是被輕易打破。
妖
白蛇在修行。她希望自己可以體驗人的七情六慾,所以她很努力地去做一個“人”,人應該有的樣子,她都學習:學人走路,學人撒大謊,學人甜言蜜語,學人守護感情的界限,“明白人情世故,學習所有做人的規矩”。
但這個過程同樣也給她帶來挑戰,她逐漸感受到了做人情感中的弱和痛,卻又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所以她落淚,告誡青蛇不要再學她,不要青蛇去體會到人世間情感的苦與痛。
水淹雷峰塔,如果看做是一個喻體的話,那本體大概就是情感的泛濫要吞沒強勢的禁令。
青蛇也在修行,但她對修行沒有自己的意識和思考,她只是在模仿--白蛇怎麼做,她就怎麼做---“姐姐有的,我一定也會有!”。
她對自己不瞭解,也不去探索,只是一昧跟著白蛇學,姐姐有的,就是好的,就是我要的。她既把白蛇當做一個理想化的偶像崇拜,又把她當做一個競爭對手來對待。她對如何做人也不感興趣,只是聽說“做人好”。
在電影中,青蛇是一個過程,一個蛻變。在人世的遊歷,逐漸也讓她學會了撒大謊,軟語溫存,體驗到人的真情,痛苦和困惑。最後,一場生死的體驗,讓她對“人”有了自己的感受。
“你們總說人間有情,可情為何物?真是可笑,連你們人都不知道。等你們懂得了這些,或許我還會回來。”
人
許仙也在修行----特別不一樣的是,這個電影裡的許仙是一個教書先生,而不是治病救人的郎中——他教導學生,不可貪戀情色,荒廢學業,但當桃花降臨時,他反而是最沉淪的:“苦學秀才”一下子變成了“脂粉奴隸”。
對於二蛇的真實身份,許仙也是知道的,但是他沒有揭穿這一切----他不願意揭穿這一切,他願意活在這樣一個聲色犬馬的“假象”裡。闊院別墅,嬌妻溫存,如果這是夢,也是一場不願意醒來的夢。
你看,當法海拆穿這一切,把房屋院落變回原來的狀態時,許仙竟然變得惱怒起來。他說:“你個死和尚,你變走了所有東西,你究竟想怎樣?”
修行
四個角色,都在修行,又都陷入困惑和劫難。
而這場做人的修行,在徐克的鏡頭下顯得格外的妖冶、深刻。沒有絢麗的特效,沒有複雜的構造推進,簡單卻深邃地講述了一場人妖佛的愛恨情仇。
如果說,人之情感,“貪戀痴嗔”,那也許我們內心裡都住著這四個人:有許仙那樣財色的貪,有白蛇那樣不肯捨棄的戀,也有像青蛇那樣未開竅的痴,還有法海那樣化不掉的嗔。
情之一字難解,人之一字更難。
做人修行不易,卻是一生的課題。
青蛇
電影《青蛇》由徐克導演,張曼玉、吳興國、趙文卓和王祖賢主演,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電影插曲由詞曲作家黃沾、雷頌德完成,1993年公映。故事取材自民間傳說《白蛇傳》,但與傳統講述方式不同,而是從青蛇的角度去探討青蛇、白蛇、許仙及法海之間的情感糾葛。白蛇看中了清秀老實的許仙,並與其結為夫妻。青蛇也愛慕許仙,但基於道義,只好相讓。金山寺法海和尚意識到杭州出了妖精,決心下山除妖。他教許仙以雄黃酒迫白蛇現形,並逼許仙出家。白蛇淒厲哀怨,為挽回許仙水漫金山與法海交戰。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青蛇》
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電影,是徐克導演的《青蛇》。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經看過,因為這部電影實在是太經典了。
不過很可惜,和《大話西遊》一樣,它的命運也是“當時不佳,後來了了”。
這兩部電影之所以在當時口碑和市場雙下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白娘子傳奇》和《西遊記》實在是太“熱”了——據說到現在都還是寒暑假電視臺必播的熱門劇——那要在舊作品上做出的新的詮釋和理解之後再去傳達,就需要接受這個挑戰——觀眾是否可以從原來作品的定義中走出來,重新去解讀?
白蛇的故事最早可以考究的作品是馮夢龍《警世通言》的“白素貞永鎮雷峰塔”,不過這個故事和取材於民間傳說的《新白娘子傳奇》不同,它告誡世人“色色空空要分明”。
《青蛇》這部電影則取材於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它沒有“郎才女貌,妻賢子孝”的理想化生活,而是想透過由“妖”到“人”的修行,來看人間之色和人間之情。這是一套人物,三個故事。
所以,我們就來談談這部電影的一條主要線索:“修行”。
神佛
法海在修行,但他的修行很像打怪升級做任務,遇妖除妖,見魔降魔,不問其他。在他的世界裡,“神人鬼妖,等級有序”,“妖就是妖!誘惑眾生!”,所以“夜叉惡鬼,殺!”;“魔尊妖孽,殺!”;“地獄鬼使,殺!”;“殺殺殺!”
從未作惡的蜘蛛精求情:“我多年修行沒有做過壞事,沒有傷天害理,求高僧饒我一命。”
不行,你是妖,修行就是為了斬妖除魔,你是妖,該斬。
面對行善積德的青白二蛇,一番鬥法無法收下兩隻妖精,他輕蔑自大地輕笑:“看在你們做善事的份上,暫且繞你們一命。”
在他那裡,只有“禁忌,規則,懲罰,馴服,殺戮”,沒有情感。這樣的修行讓他變成了一個標準和規範,僵化而死板,同時也給他帶了“劫難”---殺得了萬千鬼魅,卻除不掉心中魔怪。
他也迷茫,困惑;“妖都收了,為什麼靈氣不散,難道是我錯了嗎?”
所以他讓青蛇幫助自己修煉,在那個“破功”的瞬間,他惱羞成怒。青蛇嬌俏歡脫,“大和尚,是我贏了。”
長久以來禁忌、壓抑的“神性”,最終還是被輕易打破。
妖
白蛇在修行。她希望自己可以體驗人的七情六慾,所以她很努力地去做一個“人”,人應該有的樣子,她都學習:學人走路,學人撒大謊,學人甜言蜜語,學人守護感情的界限,“明白人情世故,學習所有做人的規矩”。
但這個過程同樣也給她帶來挑戰,她逐漸感受到了做人情感中的弱和痛,卻又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所以她落淚,告誡青蛇不要再學她,不要青蛇去體會到人世間情感的苦與痛。
水淹雷峰塔,如果看做是一個喻體的話,那本體大概就是情感的泛濫要吞沒強勢的禁令。
青蛇也在修行,但她對修行沒有自己的意識和思考,她只是在模仿--白蛇怎麼做,她就怎麼做---“姐姐有的,我一定也會有!”。
她對自己不瞭解,也不去探索,只是一昧跟著白蛇學,姐姐有的,就是好的,就是我要的。她既把白蛇當做一個理想化的偶像崇拜,又把她當做一個競爭對手來對待。她對如何做人也不感興趣,只是聽說“做人好”。
在電影中,青蛇是一個過程,一個蛻變。在人世的遊歷,逐漸也讓她學會了撒大謊,軟語溫存,體驗到人的真情,痛苦和困惑。最後,一場生死的體驗,讓她對“人”有了自己的感受。
“你們總說人間有情,可情為何物?真是可笑,連你們人都不知道。等你們懂得了這些,或許我還會回來。”
人
許仙也在修行----特別不一樣的是,這個電影裡的許仙是一個教書先生,而不是治病救人的郎中——他教導學生,不可貪戀情色,荒廢學業,但當桃花降臨時,他反而是最沉淪的:“苦學秀才”一下子變成了“脂粉奴隸”。
對於二蛇的真實身份,許仙也是知道的,但是他沒有揭穿這一切----他不願意揭穿這一切,他願意活在這樣一個聲色犬馬的“假象”裡。闊院別墅,嬌妻溫存,如果這是夢,也是一場不願意醒來的夢。
你看,當法海拆穿這一切,把房屋院落變回原來的狀態時,許仙竟然變得惱怒起來。他說:“你個死和尚,你變走了所有東西,你究竟想怎樣?”
修行
四個角色,都在修行,又都陷入困惑和劫難。
而這場做人的修行,在徐克的鏡頭下顯得格外的妖冶、深刻。沒有絢麗的特效,沒有複雜的構造推進,簡單卻深邃地講述了一場人妖佛的愛恨情仇。
如果說,人之情感,“貪戀痴嗔”,那也許我們內心裡都住著這四個人:有許仙那樣財色的貪,有白蛇那樣不肯捨棄的戀,也有像青蛇那樣未開竅的痴,還有法海那樣化不掉的嗔。
情之一字難解,人之一字更難。
做人修行不易,卻是一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