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什麼可以成為百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百貨企業來講,做不到自營是否就意味著不能打造出一條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如果你有了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再看下此文的一些思路見解對你是否有些幫助。

    零售業競爭,說到底是產品、服務、體驗和效率之爭,歸根結底是供應鏈的比拼,誰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發現和滿足消費需求,誰就能贏得主動,佔得先機。

    百貨企業亦然。

    新零售時代,百貨公司強化供應鏈建設,或有三條主要途徑:

    首先,建立新型零供關係,深化聯營。

    在可預見的未來,聯營仍將是主導百貨企業的經營模式。

    理由很簡單,百貨以經營時尚、生活方式為主,而大品牌一般不會交由商家自營,餐飲、兒童、影院等體驗業態百貨企業也很難獨自經營好,“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聯營並非一種落後的經營模式,它是一種開放共享、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好處很多,今後仍將是百貨企業最主流的經營模式。

    但新零售時代的聯營,可能不會是過去的“懶漢式”聯營、“異化式”聯營。它要求百貨企業把品牌商置於更加平等的地位,切實尊重和照顧後者的利益,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而非把經營的責任和風險全盤推卸給品牌,自己只坐收租金、提點和“通道費”。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品牌特別是優秀品牌已經是稀缺資源,而渠道革命帶來的多元化渠道也讓品牌商有了更多的選擇,百貨店早已不復當年“甲方”的強勢地位。

    其次,循序漸進,推進自營。

    自營是百貨業轉型的“深水區”,也是供應鏈變革的“主戰場”。

    中國百貨企業的自營佔比大都在10%以下,能達到了30%左右的屈指可數,而歐美百貨的自營往往在50%上下。

    所以,中國百貨店“千店一面”的現象非常突出,個性鮮明、特色斐然的百貨店鳳毛麟角,百貨公司普遍“利薄如紙”。

    歐美同行的今天有可能是中國百貨業的明天,差距也往往就意味著潛力,率先在自營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百貨公司,也必將率先走出同質化的泥潭,率先從價格戰的“紅海”中抽身,率先迎來高毛利、高回報的經營“藍海”。

    不久前,宋則教授的深度長文《中國零售業不做自營沒有希望》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走出片面聯營的歧路死路,迴歸自營+深度聯營的正路”的呼籲振聾發聵,引起眾多百貨企業高管的共鳴。

    消費者主權時代,聯營主導的局面不可能在中國零售業永遠持續下去,品牌的分級分割槽域代理制度也終將土崩瓦解,百貨業終將迎來自營唱主角、能滿足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需求的新時代。

    儘管面臨經營風險高、資金佔用大等諸多難題,但自營仍然是百貨業無法迴避的發展方向,只要大膽試水、穩健推進、及時總結提升,假以時日,也一定能逐步見到成效。

    最後,強化資料、技術意識,發展雙線融合新零售。

    在當今的資訊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已成為水電氣一樣的基礎設施,幾乎所有的人都變成了“兩棲動物”,“兩棲消費”已成主流消費模式的時下,死守線下沒有出路,必將為時代所淘汰。

    百貨業尤其如此,你經營的是時尚和生活方式,網際網路已成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們的注意力盡在手機螢幕的方寸之間,百貨店如果拒絕雙線融合,缺失線上渠道,不支援到家服務,就滯後於時尚,滿後生活方式變化,就無法滿足時下任性式、碎片化的消費變化,顧客迅速老化、快速流失恐難避免。

    因此,百貨店與電商平臺合作也好,入駐各種“到家”也罷,自行開發APP、微商城也行,總之要逐步補齊線上短板,提供雙線一體的營銷、服務已勢在必行。

    跨境電商的興起,自營業務的發展,以及體驗業態的豐富等等,都為百貨店上線帶來了新的機會。事實上,電商業務的發展,已成為包括銀泰商業、天虹商場、大商集團等百貨企業新的增長點,現在的情況越來越明朗,僅僅依靠線下很難增長,特別是難以可持續增長,尤其是對實物商品的銷售而言,電商的衝擊、分流遠未觸底,一旦電商解決了假貨的問題,這種衝擊有可能是災難式的。

    新零售不止是全渠道,與發展線上業務同等重要的是資料和技術。未來的零售業不一定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但一定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料和技術是新零售企業的標配。

    過去,百貨公司之所以難以走出高成本、低效率、低迴報困境,很大程度就是資料的缺失、技術的落後,致使粗放式管理、粗放式經營長期難以扭轉,精準營銷、精細管理、發展自營難以落地。

    因此,百貨店應該全面升級自己的資訊系統,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資料平臺,實現“線下留跡、線上留痕”,並與第三方開放公司對接,廣泛蒐集顧客消費資料、行為資料、社交資料,持續推進商品、顧客、營運、營銷、服務的數字化,加快邁向雙線融合、資料驅動的新零售。

    只有建立在資料基礎之上,才能更精準地洞察消費需求變化、差異經營、特色服務、個性體驗才能有所支撐,高成本、低效率的難題也才能最終破題。

    百貨公司走向資料公司,實現顧客的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最大的障礙不是技術的制約,而是觀念的滯後,觀念的問題解決了,技術的難題總有解決之路。事實上,現場市場上已有大量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商,足以解決百貨企業面臨的資料化難題。

    百貨公司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供應鏈,資料化、技術化才是終極的解決之道,因為深化聯營、發展自營也離不開資料和技術的支撐,而供應鏈本身,連結就是資料和技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孩子對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