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杳杳無歸期
-
2 # 綠豆糕啊
先把題目正一波:明代皇帝仁政愛民,明朝內閣和歐洲內閣制度有關係嗎?題主的問題有明黑的可能。
再來說答案:絕對不可能。
從明代內閣制度的形成原因來看,明代內閣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明宣宗時期開始借用宦官群體來施行皇帝本有的“批紅”權,制衡七個內閣大學士的“擬票權”。
說白了,無論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或是司禮監掌印、秉筆太監也好,無論品級多大,政治手段多強硬,都是為皇權直接服務的。
強硬如正面的張居正,那也是正面強硬,皇帝巴不得用這樣的大牛,省心又放心。
反面的嚴嵩,矇住一個皇帝,新皇帝上來,只要我覺得你不是好人,或者我想除掉你,也是三下五除二的事。
崇禎皇帝十七年換了十九位首輔,我讓你幹你就幹。我讓你回家你就回家。
至於那些大太監就不說了,收拾內閣首輔,皇帝好歹得考慮這個人政治力量紮根有多深想,換掉的不穩定因素有多大,收拾太監就是一句話的事。
說起明代政治格局,很多人都愛拿萬曆說事,“你看!萬曆想立鄭貴妃的孩子做太子都不行,還得看大臣的臉色。”
其實,說白了,就是太后皇后以及背後的政治力量>皇帝鄭貴妃以及背後的政治力量。
儒生們堅守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聖人口號,另一個原因就是朱常洛上臺了對他們的好處更大。不幸的是,李太后想的就比較複雜了,更不巧的是,李太后是個極為強硬且有政治手段的人物。(比慈禧強的多)
可以說。明代的內閣制度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就是皇權確實被削弱了一些,因為相權和皇權的二元權利構成,更容易比明代內閣、司禮監、皇權的三元權利模型更容易達到穩定。而皇權的削弱,則意味著相對開明,能聽到的聲音會更多。
弊端就是在後者的權利構成中,三方只要有一方的強弱出現問題,就容易造成如宦官專政等不穩定因素。更嚴重的就是派系林立,黨爭嚴重,朝堂上下,你方唱罷我登場。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錦衣衛都指揮使、掌印太監透過御史彈劾等手段鬥得滿城風雨,不死不休。
總結一下,歐美的內閣制度,與明代內閣最本質的一點區別就是:
前者君主對內閣首相只有形式上的任命權,沒有實際的免去權。而明代皇帝對內閣首輔有直接的免去權。歐美內閣是決策機構,明代內閣是顧問機構(當然像張居正這種把司禮監當成自己家的牛人例外)這也是之前所說內容的總結。
至於放棄皇權立憲?想想崇禎死之前說的話吧。
-
3 # 寅哥解惑
中國的封建社會太漫長了,發展到明朝時基本上到達頂峰!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權力的滋味和擁有權力的欲往,都促使皇帝更加的重視權力的集中!擁有權力就相當於擁有一切!誰會放棄口中的蛋糕?
立憲不是單獨的一項政治制度的變革,需要的是一批利益集團來推動,明朝是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但也僅僅是萌芽!這些萌芽沒有達到質變的地步!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連根基都不全的立憲可能成功嗎?
西方國家大面積君主立憲的前提是什麼?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變革!西方國家的百姓先從宗教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有了自由,解放,科學的理論,才有了實行君主立憲的輿論依據!我們明朝不僅是儒家文化當道,而且八股文的盛行更使得知識分子的思想成了一潭死水!這樣氛圍下的明朝有君主立憲的土壤嗎?
回覆列表
實際上明朝已經有些接近於君主立憲了,當然只是很接近而已,只不過幾千年來皇帝的尊嚴使得中國皇帝可以被廢,可以被殺,可以被架空,但是就是不可能像英國國王那樣被貴族們聯合起來逼著簽訂自由憲章。
其實早在宋朝,皇帝權力就已經開始不如臣權了,宋朝完全就是文官治國,到了明朝,明初還有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這樣的強勢皇帝鎮著,但是他們一死,文官們迅速架空皇帝。土木堡之變文官連武將勳貴集團也打壓了下去,皇帝徹底被鎖在了皇宮。
明朝皇帝也一直在抗爭,但是始終拿文官們沒辦法,大明帝國為什麼始終有大太監?還不是因為皇帝想借宦官之手收取全力,但是損害了文官利益,大太監連帶著皇帝都沒有好下場,看看正德皇帝和天啟皇帝,都是一樣的啟用太監打壓文官集團,卻都是落水而死,這要是沒文官的事兒我不信,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還不是因為被噴的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