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舵主在路上

    項羽在最後關頭為何不肯渡江?難道是愛面子?僅僅如最後所說的那樣無顏見江東父老?可就是這麼一個攻城略地殺伐果斷的一代英豪卻在垓下大戰一敗而退,被劉邦大軍圍追堵截一路撤到烏江亭。當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之後東山再起時他卻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最絕望的一句話“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而後讓烏江亭長帶著他的烏騅馬渡江而去,自己在最後一戰後自戕在這江邊。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人,是楚國的名將世家出身。二十四歲隨叔父項梁起事。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項羽一生滿懷壯志,一心想要造就一番大業,但由於他本身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給他帶來的認識上的偏差,大體戰略上的失誤,政治管理的能力不夠而又頻頻失誤,最終卻被劉邦的漢軍圍攻的是走投無路帶來了最後烏江自刎的結果。

    對於造成這一結果的具體原因,《史記~項羽本紀》中一直也都做過生動詳細具體的描寫。其中寫到項羽年少時學書學劍都不成,但他卻自己覺得很有道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讀書寫字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學劍術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對付萬人的本事。他的一番話就體現體現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去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自己的學識和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使自己有足夠的閱歷來對付戰亂中的各種情況。.但當項梁教他兵法時,他也是淺嘗輒止.自滿驕傲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但他的遠大志向卻也是難得,他看到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錢塘江,的陣勢和排場時便毫不避諱的出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他膂力過人,志勇超群。

    鉅鹿之戰時,章邯、王離、涉間的部隊圍攻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趙王歇、趙將陳餘、趙相張耳知道自己不敵向各路義軍諸侯求救。楚懷王急忙派上將軍宋義、次將項羽、末將范增救趙國。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卿子冠軍宋義本計劃等章邯陳餘兩軍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奈何項羽為叔父項梁報仇心切,再加上項羽的性格不屑於使陰招坐等漁利在范增的支援下,激憤之中,項羽設計斬殺宋義。下面諸將見此情景,都不敢在說什麼了。於是乎乃相與共立項羽為代上將軍,從此項羽便掌握了實際的權利。

    項羽殺卿子冠軍掌握了軍權,威震了楚國,名聞各路諸侯。項羽乃引兵渡河,破釜沉舟,只持三日糧,以表示必死的決心。楚軍與秦軍相遇無不鬥志昂揚,奮勇當前,碾壓秦軍。當是時各路諸侯作壁上觀,見楚軍如狼似虎,風捲殘雲似的把章邯的刑徒秦軍收拾了,無不驚駭。秦軍投降,項羽召見列候諸將,入轅門,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自此成了諸侯上將軍,諸侯也沒有一個敢不服的。

    鉅鹿之戰帶來的巨大勝利,使的項羽更為驕傲,本來就沒有深謀遠慮長久打算的他更顯得頭腦簡單,也更想當然是覺得沒什麼 。當時項羽兵有四十餘萬,劉邦只有十萬。亞父范增勸項羽:沛公在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什麼都能拋棄,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業,要趕緊滅之,不要失掉良機,否則會遺患無窮。但項羽卻根本聽不進,而輕信叔叔項伯的話,在鴻門宴時,他本來可以殺了劉邦,但是卻放棄了這個機會,給了劉邦發展壯大自己創造了條件。

    鴻門宴之後, 項羽佔領關中,犯了政治上最失誤的一件事情就是放棄了關中,把咸陽一把大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帶領他的大軍浩浩蕩蕩們回到了楚國,建都徐州,關中沃野千里,關隘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在中國古代,得關中者得天下,項羽卻放棄了這個能成就帝王之業的地方,跑到了徐州這個周圍沒有任何天險的平原地帶,當劉邦率兵打來時,再憑項羽有多大的本事,也無法改變自己失敗的命運結局註定是失敗的。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放在項羽身上在合適不過了,他的悲劇命運,和他的性格弱點是分不開的。雖然他自己未必能意識到,但卻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是他致命的兩次重大失誤,其一是鴻門宴上輕敵了劉邦,其二楚漢戰爭四年,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這是最致命的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才華,若與古代詩仙李白相比,差距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