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樊說史

    千萬不要這樣想問題。生活就是生活本身,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自然狀態。現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在現實中,人們有了更多的攀比,許多人對生活的感知和享受不是來自於生活本身,而是來自於和周圍比較的優越感中,這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退回到遠古時期,人們面臨的是同一個環境,解決溫飽問題是大家共同的任務,那時候,沒有攀比,沒有更多的私有目的,人類也就很少有矛盾糾葛和情感痛苦。進入到文明社會,一步一步拉開了距離,人們才有了攀比的煩惱。

    當然不是反對進入文明社會,而是我們要呼喚文明時期的文明法則,去掉多餘的思想,還生活本來的樣子,就是理學觀點指出的“存天理、去人慾”。

    三十多歲,有兒有女,說明很有生活氣息,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自然狀態。穩定工作、更多存款本身都只是生活的附加要素,並非生活本身。如果我們擁有這些,只是能減輕我們追求物質世界的慾望負擔,並不能決定我們生活的幸福與否。如果不能擁有,當然會拉低我們的物質慾望,並不一定會沖淡我們嚮往生活的熱情。

    當然,我們都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肯定有好多溝溝坎坎要用大量的物質財富去填平,理性的生活必須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支撐。但是不要著急,只要我們努力去做,一點一點在填平那些溝溝坎坎,生活就不會辜負我們,也許是遲一些,該來的一定會來。

    我們社會管理的各個階層,都要積極努力,從制度保障層面要留足每一個人生存、發展、嚮往生活的空間,說的更明白一點,就是不管你出身富貴與貧窮、不管你起步早與晚、不管你步伐快與慢,只要我們都在認真的生活,每一個存在,都是美好人間的合理單元。

    要從剛性制度和共性文化兩方面為這一目標保駕護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