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和最佳化信貸風險控制系統的基本理念是, 風險管理應當貫穿於整個貸款週期,在貸前調查、貸時審查、 貸後檢查管理的全過程形成相應的風險防範理念和風險監控機制。 (一)、制定標準化的貸款“三查”系統。開發針對借款人的行業、 財務狀況、經營行為以及管理方面的風險警示訊號,制定貸前調查、 貸時審查、貸後檢查的具體要求和操作標準。 (二)、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指徵體系。 一是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 透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 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資膨脹慾望, 減少信貸資金被其直接或間接移位現象的發生,降低貸款風險度。 二是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三是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 企業的盈利能力從長遠看,是決定貸款安全性的根本。 四是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 根據客戶依據其信用和貢獻狀況而作出的授信先後順序及滿足程度的 差異,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評判客戶授信等級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一是客戶信用等級; 二是客戶對銀行的貢獻等級。從商業銀行角度講, 客戶對貸款風險的影響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客戶的財務風險; 二是客戶的經營風險;三是客戶的道德風險。因此, 用作商業銀行貸款選擇和決策的重要依據的客戶信用等級, 在評判上應當綜合考慮客戶守信程度、客戶財務風險程度、 客戶經營風險程度三個層次因素, 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貸客戶的財務風險程度、 經營風險程度和道德風險程度, 並綜合反映出信貸客戶的貸款安全性態類別。 而信貸客戶對商業銀行的貢獻等級,應當從信貸資源回報率、 經營成果依存度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和評判。 在現實經濟金融生活中, 經營成果依存度較大而單位資源回報率不高的信貸客戶屢見不鮮, 單位資源回報率較高而經營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貸客戶也為數不少。 然而,商業銀行為了實現風險可承受條件下的盈利最大化, 必須緊緊抓住經營成果依存度較大的客戶, 並努力提升單位資源回報率。因此,我們考察、 分析和評判信貸客戶的貢獻度時, 既要重視信貸客戶為商業銀行的盈利額(營業收入額) 佔該行盈利總額(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大小, 也要注重商業銀行所取得的信貸客戶營業收入(盈利) 與投入該信貸客戶的信貸資源、成本資源之間的比率大些。 建構客戶授信等級的綜合評判方法的基本思路是: 對經過綜合評價確定的客戶信用等級、 客戶對銀行的貢獻等級分別確定係數; 運用加權平均法對客戶的授信等級進行定量綜合評估; 根據定量綜合評估結果和有關評判標準, 作出客戶授信等級判斷。 要將客戶授信等級作為貸款經營決策的根本性的重要依據, 按照客戶授信等級的好差序列,排出客戶貸款的先後序列, 決定貸與不貸、先貸後貸、貸多貸少、期限長短、利率高低。 運用授信等級管理技術,可以克服盲目性, 提高組合管理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將有限的信貸資源在各個層面、 各類客戶、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優選配置, 對銀行的總體風險和各類風險進行總量控制。 依據對客戶授信等級的動態監測, 對客戶授信等級或有明顯不利趨勢的信貸資產及時採取措施, 透過調整信貸資產結構, 力求銀行總體上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三是信貸員要在客戶授信等級評判和識別的基礎上, 要對客戶財務風險對貸款風險的影響程度趨勢進行分析, 並研究提出防範客戶財務風險向貸款風險轉移的對策與措施。 (三)、建立有效的審批流程策略。 風險識別主要受制於審查部門對每個風險資產關鍵潛在風險的預測、 監視、識別的能力, 因此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必須建立一套合理標準的審批流程以 提高風險的識別。針對目前中國商業銀行大部分信貸人員( 客戶經理)的風險識別、測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實際情況, 控制貸款風險最可行的辦法是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貸款審批的流程體系 ,實現信貸審批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 這個標準化的審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兩部分組成: 定量分析透過對客戶財務資源的評估得出風險評分結果; 定性部分以銀行內部最好的信貸員根據個人經驗進行貸款風險決策的 方法為基礎, 系統透過進一步研究信貸員的判斷以及判斷得出的過程, 歸納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貸員效仿的確切定性標準。 (四)、實行“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 加強風險的防範能力首先必須要按照內部控制的“不相容職務分離” 原則,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 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 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 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一是信貸委員會和信貸管理部行使“信貸制度制定權”,負責制定、 修改銀行的各項信貸政策和信貸制度、 規範各項授信業務的標準和流程、 設計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方法和審查模式、 界定銀行系統內各級機構和人員的審批許可權, 並負責對以上制度和規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二是信貸業務市場部和信用審查部行使“貸款發放執行權”, 信貸業務部負責信貸業務的貸前調查和貸後檢查跟蹤管理, 信用審查部負責貸時審查並向有權審批人做出報告。 三是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資產管理保全部門行使“ 風險貸款處置權”,負責對不良資產的清收管理。 (五)、最佳化風險管理崗位設定。 沒有優良的人才配備和科學的激勵機制, 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無法運作的。從市場發展的要求來看, 商業銀行的發展是在風險與機會中不斷謀求平衡的過程。因此, 建議在風險管理體系內建立“風險經理制”,其職能宜確定為: 以效益為中心,以風險控制和防範為責任,在貸款審查、 檢查和不良貸款的管理中將風險控制在更低點。
重構和最佳化信貸風險控制系統的基本理念是, 風險管理應當貫穿於整個貸款週期,在貸前調查、貸時審查、 貸後檢查管理的全過程形成相應的風險防範理念和風險監控機制。 (一)、制定標準化的貸款“三查”系統。開發針對借款人的行業、 財務狀況、經營行為以及管理方面的風險警示訊號,制定貸前調查、 貸時審查、貸後檢查的具體要求和操作標準。 (二)、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指徵體系。 一是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 透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 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資膨脹慾望, 減少信貸資金被其直接或間接移位現象的發生,降低貸款風險度。 二是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三是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 企業的盈利能力從長遠看,是決定貸款安全性的根本。 四是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 根據客戶依據其信用和貢獻狀況而作出的授信先後順序及滿足程度的 差異,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評判客戶授信等級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一是客戶信用等級; 二是客戶對銀行的貢獻等級。從商業銀行角度講, 客戶對貸款風險的影響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客戶的財務風險; 二是客戶的經營風險;三是客戶的道德風險。因此, 用作商業銀行貸款選擇和決策的重要依據的客戶信用等級, 在評判上應當綜合考慮客戶守信程度、客戶財務風險程度、 客戶經營風險程度三個層次因素, 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貸客戶的財務風險程度、 經營風險程度和道德風險程度, 並綜合反映出信貸客戶的貸款安全性態類別。 而信貸客戶對商業銀行的貢獻等級,應當從信貸資源回報率、 經營成果依存度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和評判。 在現實經濟金融生活中, 經營成果依存度較大而單位資源回報率不高的信貸客戶屢見不鮮, 單位資源回報率較高而經營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貸客戶也為數不少。 然而,商業銀行為了實現風險可承受條件下的盈利最大化, 必須緊緊抓住經營成果依存度較大的客戶, 並努力提升單位資源回報率。因此,我們考察、 分析和評判信貸客戶的貢獻度時, 既要重視信貸客戶為商業銀行的盈利額(營業收入額) 佔該行盈利總額(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大小, 也要注重商業銀行所取得的信貸客戶營業收入(盈利) 與投入該信貸客戶的信貸資源、成本資源之間的比率大些。 建構客戶授信等級的綜合評判方法的基本思路是: 對經過綜合評價確定的客戶信用等級、 客戶對銀行的貢獻等級分別確定係數; 運用加權平均法對客戶的授信等級進行定量綜合評估; 根據定量綜合評估結果和有關評判標準, 作出客戶授信等級判斷。 要將客戶授信等級作為貸款經營決策的根本性的重要依據, 按照客戶授信等級的好差序列,排出客戶貸款的先後序列, 決定貸與不貸、先貸後貸、貸多貸少、期限長短、利率高低。 運用授信等級管理技術,可以克服盲目性, 提高組合管理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將有限的信貸資源在各個層面、 各類客戶、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優選配置, 對銀行的總體風險和各類風險進行總量控制。 依據對客戶授信等級的動態監測, 對客戶授信等級或有明顯不利趨勢的信貸資產及時採取措施, 透過調整信貸資產結構, 力求銀行總體上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三是信貸員要在客戶授信等級評判和識別的基礎上, 要對客戶財務風險對貸款風險的影響程度趨勢進行分析, 並研究提出防範客戶財務風險向貸款風險轉移的對策與措施。 (三)、建立有效的審批流程策略。 風險識別主要受制於審查部門對每個風險資產關鍵潛在風險的預測、 監視、識別的能力, 因此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必須建立一套合理標準的審批流程以 提高風險的識別。針對目前中國商業銀行大部分信貸人員( 客戶經理)的風險識別、測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實際情況, 控制貸款風險最可行的辦法是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貸款審批的流程體系 ,實現信貸審批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 這個標準化的審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兩部分組成: 定量分析透過對客戶財務資源的評估得出風險評分結果; 定性部分以銀行內部最好的信貸員根據個人經驗進行貸款風險決策的 方法為基礎, 系統透過進一步研究信貸員的判斷以及判斷得出的過程, 歸納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貸員效仿的確切定性標準。 (四)、實行“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 加強風險的防範能力首先必須要按照內部控制的“不相容職務分離” 原則,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 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 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 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一是信貸委員會和信貸管理部行使“信貸制度制定權”,負責制定、 修改銀行的各項信貸政策和信貸制度、 規範各項授信業務的標準和流程、 設計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方法和審查模式、 界定銀行系統內各級機構和人員的審批許可權, 並負責對以上制度和規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二是信貸業務市場部和信用審查部行使“貸款發放執行權”, 信貸業務部負責信貸業務的貸前調查和貸後檢查跟蹤管理, 信用審查部負責貸時審查並向有權審批人做出報告。 三是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資產管理保全部門行使“ 風險貸款處置權”,負責對不良資產的清收管理。 (五)、最佳化風險管理崗位設定。 沒有優良的人才配備和科學的激勵機制, 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無法運作的。從市場發展的要求來看, 商業銀行的發展是在風險與機會中不斷謀求平衡的過程。因此, 建議在風險管理體系內建立“風險經理制”,其職能宜確定為: 以效益為中心,以風險控制和防範為責任,在貸款審查、 檢查和不良貸款的管理中將風險控制在更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