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迴圈執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控、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迴圈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迴圈執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控、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迴圈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