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分享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原意是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事情敗壞到了不可容忍的極點。

    周禮時期,宮廷樂舞制,分為八佾、六佾、四佾。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則是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二佾是十六人。

    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氏,即季孫氏,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三桓之首。魯昭公應用六佾,可是卻故意用了八佾,打破了規矩,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提倡周禮治國的孔子看來,禮無疑近似於法,觸犯了禮法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大逆不道行為。當時的人把禮節看得很重要,也許是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這就是為何周禮能讓周存續八百年的原因。因為禮在,國泰民安寄託予禮。

    孔子看到有人亂了禮數,當然很生氣,因為這意味著禮崩樂壞,社會秩序被擾亂,不良風氣隨之而來,國家將岌岌可危,這是不能容忍的。

  • 2 # 萊駒為右

    《論語》中的原文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佾舞是方陣舞,八佾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六佾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大夫竟然用天子的禮儀,孔子很憤怒,說了重話:“季氏連這種事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做出來”。

    孔子的主張就是克己復禮,恢復周禮,見到季氏如此行事,恨的牙根疼,到後來魯國國君重用孔子為司寇。孔子與魯定公謀劃弱三桓(季氏為三桓之一)之計,而欲隳三桓之城,沒有成功。透過這次的努力,孔子認識到三桓的強勢,又見季桓子與定公觀齊女樂,頗有慨嘆之意。孔子於是被三桓逐出魯國,才開始了周遊列國,直到晚年才回到魯國。

    至於如今如何對待儒家之學,我的觀點是:敬而遠之,當作飯後的談資聊聊就行了。這東西批判別人時是有用的,用在自己身上卻又會成為束縛。而且,國家如果走向集權短期還會有點用,長期的走向民主,還會有什麼用。

  • 3 # 清風明月98765

    出處

    《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釋義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近義詞

    一不做,二不休

    例句

    敵人一再騷擾我邊界,殺害我邊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種欺人太甚的態度,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無情無義,是可忍,孰不可忍。

    現如今要正確對待儒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儒學存在最閃光的亮點,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愛”道德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定,保持人際和諧,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

    儒學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本性,而且還是人類一切協作關係中最基礎的要素.

    綜觀人類歷史,哪一位偉人,哪一個社會團體階級運用了“仁愛”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麼他也將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領導力量.

    如三國時期的劉備,禮賢下士,終贏得三分之一的天下.八路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無一不是處處以“仁愛”為先,先禮後賓.

    他還提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

    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

    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

    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精髓我們要傳承和發揚,讓我們人類更加和諧,更加友愛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生靈.

    而另一方面,有些思想還是封建、腐朽和落後的,我們要剔除.比如像三綱五常中一些死板的教條.

    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讓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展現其閃光的一面.

  • 4 # 質躍

    孔子說這話的時候肯定還年輕。何以見得?

    仔細品品,咋品都感覺,“是可忍,孰不可忍”話音裡一股殺氣騰騰,怒氣衝衝,血管暴漲的情緒湧動在裡面。忍無可忍,為什麼?為什麼都是要“忍”?

    孔丘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看見沒,孔丘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時肯定還是個憤青;“六十而耳順”,孔丘說他六十歲的時候聽啥都順耳了,七十歲時,隨從自己的內心所想,沒有不順心的又無不合規矩,哪裡還有“忍”哪?hh

    是以,我說呀,這是當年“憤青”時的孔子說的話,孔聖人當年也是有稜有角啊,估計是後來一路奔波,磨磨蹭蹭,把稜角都磨沒了,看啥都順了,圓滑了,不,這個詞不好,畢竟是至聖,應該說是圓融了吧......

    所以呀,觀青年孔子與老年孔子而言,他自家都是矛盾的。讓後人也都學“孔聖人”不都學成兩面的矛盾的啊?!反觀,連孔子都是在不斷學習變化發展的,老年孔子都把自己青年的孔子樣否定了,那麼我們對待儒家難道不也應該否定而否定中學習發展嗎?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5 # 寓善寓惡

    特朗普來中國訪問,可享21禮炮,但如果彭斯來訪中國,亦給他21響禮炮,特朗普會怎麼想呢?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感覺李誕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