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2)鼓勵發展農業,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取消世卿世祿制(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 (5)推行縣制 (6)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 (7) 整頓秦國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並規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局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8)實行二十等爵制度
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不但商鞅是現代中國落後的罪人,而且整個封建制度都是使中國落後於現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的原因。商鞅變法對歷代統治者思想的保守都是一個致命的縛束,有其落後性和破壞性。可是,如果把商鞅變法放在商鞅本人所處的那個時代來看,我們就能從中看到商鞅變法的積極意義是何等的重大和深遠。綿延了近兩千年的奴隸制度到了春秋晚期,已經完全暴露了其嚴重落後和阻礙社會發展的腐朽本質。透過變法完成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變已經勢在必行,只是商鞅順應該了時代潮流,在他手中完成了變法而已。
至於商鞅用比較嚴厲的手段來完成變法,後世人對此頗有異辭,一般都是褒少貶多。當然是因為商鞅的政策和儒家學說基本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之下,所以在以後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里倍受儒家學者的嚴厲批評,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否認商鞅本人的性格之中有著極端固執的思想,這一點和王安石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商鞅用法家的學術觀點來進行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必然會用一些比較強硬的措施。他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即要用一些不符合當時禮教的做法來進行改革,不能因循守舊,要敢於突破舊的思想,大膽對阻礙當時社會發展的一切不良因素進行強硬的變革。他的這些觀點放在現在都會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極端和激進的,何況在兩千多年的以周禮為思想統治基礎的那個年代。可以從秦國進行變法一躍成為強國看出,商鞅變法不但對秦國的強大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對當時其他諸候國的社會發展也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商鞅之後,就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和吳起改革,及後來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政治經濟改革之後,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至於商鞅的變法對於學術上的破壞作用,這點很有道理。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儘快結束戰爭,使中國統一起來,這是一個大目標,商鞅的變法對於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的。誠如兄所言,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的開放的學術氛圍在秦朝建立的時候已經被壓抑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可這是秦始皇為了統治的需要,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況且,這也不能做為商鞅的罪狀。
重農輕商也是商鞅被後世人所指責的重要原因,但當時的現實是,由於連年戰爭,農業發展遭受了到極嚴重的破壞,使國家貧弱,人民窮困。擺在統治者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發展本國的經濟,而且最重要是的統治者如何儘快戰勝其他國家而統一。而且,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發展經濟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如果實行輕農重商或農商並重的政策,這對弱小的秦國來說,結果無疑是毀滅性的。在經濟上,最強大的是齊國,就是趙魏楚等國也要比秦國強大許多。如果開放商業流通,會使秦國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這些國家。使得貧窮的秦國更加貧窮,根本無法在諸候中立足,更談不上統一大業了。在現在經濟交往中,也是經濟發達國家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財力來不平等的和經濟不發達家國進行貿易,結果吃虧的也只能是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所以,我們不能將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對中國經濟落後所應負的責任完全推給商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覺得商鞅變法從總體上來說,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有巨大貢獻的
(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2)鼓勵發展農業,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取消世卿世祿制(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 (5)推行縣制 (6)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 (7) 整頓秦國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並規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局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8)實行二十等爵制度
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不但商鞅是現代中國落後的罪人,而且整個封建制度都是使中國落後於現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的原因。商鞅變法對歷代統治者思想的保守都是一個致命的縛束,有其落後性和破壞性。可是,如果把商鞅變法放在商鞅本人所處的那個時代來看,我們就能從中看到商鞅變法的積極意義是何等的重大和深遠。綿延了近兩千年的奴隸制度到了春秋晚期,已經完全暴露了其嚴重落後和阻礙社會發展的腐朽本質。透過變法完成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變已經勢在必行,只是商鞅順應該了時代潮流,在他手中完成了變法而已。
至於商鞅用比較嚴厲的手段來完成變法,後世人對此頗有異辭,一般都是褒少貶多。當然是因為商鞅的政策和儒家學說基本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之下,所以在以後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里倍受儒家學者的嚴厲批評,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否認商鞅本人的性格之中有著極端固執的思想,這一點和王安石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商鞅用法家的學術觀點來進行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必然會用一些比較強硬的措施。他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即要用一些不符合當時禮教的做法來進行改革,不能因循守舊,要敢於突破舊的思想,大膽對阻礙當時社會發展的一切不良因素進行強硬的變革。他的這些觀點放在現在都會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極端和激進的,何況在兩千多年的以周禮為思想統治基礎的那個年代。可以從秦國進行變法一躍成為強國看出,商鞅變法不但對秦國的強大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對當時其他諸候國的社會發展也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商鞅之後,就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和吳起改革,及後來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政治經濟改革之後,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至於商鞅的變法對於學術上的破壞作用,這點很有道理。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儘快結束戰爭,使中國統一起來,這是一個大目標,商鞅的變法對於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的。誠如兄所言,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的開放的學術氛圍在秦朝建立的時候已經被壓抑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可這是秦始皇為了統治的需要,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況且,這也不能做為商鞅的罪狀。
重農輕商也是商鞅被後世人所指責的重要原因,但當時的現實是,由於連年戰爭,農業發展遭受了到極嚴重的破壞,使國家貧弱,人民窮困。擺在統治者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發展本國的經濟,而且最重要是的統治者如何儘快戰勝其他國家而統一。而且,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發展經濟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如果實行輕農重商或農商並重的政策,這對弱小的秦國來說,結果無疑是毀滅性的。在經濟上,最強大的是齊國,就是趙魏楚等國也要比秦國強大許多。如果開放商業流通,會使秦國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這些國家。使得貧窮的秦國更加貧窮,根本無法在諸候中立足,更談不上統一大業了。在現在經濟交往中,也是經濟發達國家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財力來不平等的和經濟不發達家國進行貿易,結果吃虧的也只能是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所以,我們不能將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對中國經濟落後所應負的責任完全推給商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覺得商鞅變法從總體上來說,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有巨大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