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麓風軒

    “常”這個字,現在當作“長久不變”之意。其實本義卻不是這樣。這是一個形聲字。從巾,尚聲。本義:旌旗。相傳古時王之旌旗畫日月叫“太常”。常還是一大姓氏,主要源於姬姓。

    “常”字怎麼可以寫好?下面一起來看——

    一、楷書技法

    書寫要領:1、上下結構,上半部分(尚字變形)與下半部分(巾)各佔一半;2、覆蓋結構,上面部分要把下面完全覆蓋;3、頭部中間短豎與“巾”字長豎對齊。掌握這三點基本就能寫好了。

    (元 · 趙孟頫 · 壽春堂記)

    (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

    二、行書技法

    行書基本沿襲楷書寫法,部分筆畫順序進行了調整,增加連帶和呼應,特別是將上下部分寫得更加舒展,顯得更加輕鬆自如。

    (晉 · 王獻之 · 願餘帖)

    (晉 · 王羲之 · 集王字聖教序)

    (唐 · 顏真卿 · 湖州帖)

    (宋 · 米芾 · 紫金研帖)

    (明 · 董其昌 · 墨禪軒說)

    三、草書技法

    草書寫法源自王羲之,後來演變成約定俗成的草書符合,不可隨意增減筆畫。

    (晉 · 王羲之 · 適太常帖)

    (晉 · 王獻之 · 委曲帖)

    (唐 · 孫過庭 · 書譜)

    (唐 · 懷素 · 自敘帖)

    四、草書注意與“當”字的區別

    以下為草書“當”字:

    (唐 · 孫過庭 · 書譜)

  • 2 # 書生論界

    我認為如果把“常”字用毛筆寫出來要美觀好看的話,必須要具備以下幾點:

    1,首先要解決我們的認知問題。什麼是美,如果認為王羲之,顏真卿寫的字是美的,今人用筆不同,不能寫出王羲之那樣的字,那就不美了。這是一個標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主觀感受。

    2,接下來才可以談美的構成。做到筆法正確,即用筆要直追晉唐,提按使轉之功練到家,用方筆還是圓筆,還是方圓兼用。

    3,再來看看字法,即每個字的結構。做到收放自如,疏密得當,“常”字的結構為上中下結構,因此佈局是上疏下密,還是上密下疏,左收右放還是左放右收。權宜之間,全在用筆之人。

  • 3 # 翰墨書道

    寫好“常”的最大難點在於打破絕對對稱的格局。在諸多楷書“常”字中,最有特色過於柳公權《玄秘塔碑》中的幾個常字。特別是下部的巾字底,柳公權竟然採取了橫折豎鉤的橫畫最伸的處理。

    我們來看看柳公權是如何打破常規處理這個幾乎絕對對稱的“常”字的(下圖)。先看字頭部分的三點。第一筆左點形態左圓右略平,以圓為主。角度上左下右近四十五度斜。中豎略直,方筆起筆,收筆圓,右點採取頭點,這是柳公權的點畫非常獨具特色的,起筆重,收筆部分部分。撇出部分斜度約略四十五度細而圓收。整個三點略偏左。包括下面的寶蓋部分。禿寶蓋豎略豎直,起筆收筆圓,中段帶弓勢。

    橫鉤左低右高方起筆,由粗漸細,略上仰,至出鉤前,提筆不離紙,右斜下作頓鋪毫,復直下頓筆,輕駐下角,要圓,提筆收回畫中,鋪毫,挫鋒調鋒左向踢出長度要適宜,出鋒露鋒。出鋒方向指向左豎點中間略偏下位置。

    “口”部整體位置仍然偏左,上開下合,豎較上左點略豎直,用筆以圓為主橫折豎的折肩方筆。上開幅度和上三點的寬度近。基本上都呈上開下合勢。臨摹前要注意四角的形態的變化。

    巾”字底豎的形態上右下左略斜,起筆收筆圓,中段直。注意起筆位置和中見的口字豎的起筆位置近,約略偏外一絲,橫折豎鉤的起筆長,起筆位置幾乎和寶蓋的豎齊,略微偏裡一點。橫畫部分由粗漸細,折肩位置和口字的折肩位置近,折肩形態的斜度近而不同。折後部分豎直,收筆前部分左帶,挫鋒出鋒。出鉤方向略偏上一些。下面的“常”字中的出鉤相對較平。中懸針非常豎直,注意豎的右輪廓線和字頭部分中豎點的右側輪廓線的關係。

    柳公權的“常”字處理的非常精彩,但要想寫好如範字水平,非常困難,需要一定的功夫和臨摹練習。臨摹時要抓住這樣的特點。

    上部分的三點偏左,寶蓋部分居中,其勢偏右伸意。巾部則相反,左伸右收。

    臨摹練習時一定要找準點畫的形態位置和神態已經空間分割的量,特別是不平衡中分平衡與和諧。當然還有柳公權方筆圓筆的處理特點和規律。

  • 4 # 千年蘭亭

    字好看與否,與使用的語境有很大關係。

    篆書、隸書高古,楷書安靜,行草書靈動。

    要表現古意,要表對稱美,那就用篆書、隸書。

    鍾繇的楷書富含隸意,富有異趣。

    王羲之的楷書則清秀挺拔。

    論行草,代表人物當然是王獻之、孫過庭、張旭、懷素。

    哪個好?哪得看你用在哪。

  • 5 # 快樂書法

    “常”字是上下結構的字。

    按照上下結構的字的造型規律,寫好“常”字,參照王羲之等書法大家的結構造型技法,要遵循以下四點:

    1、應大必大

    2、豎不連通

    3、見方必小

    4、斜以取勢

    一、“應大必大”。凡字中有平蓋,為字的主筆,其寫必大。大就是筆畫長,體量大的意思。

    王獻之

    趙孟頫

    二、“豎不連通”。即字的上下都有豎畫,上下不能連通。要麼兩個豎畫的位置相錯,要麼變化兩個豎畫的方向。(其原理,請感興趣的朋友參看答主前期文章《行草書為什麼不能“通豎連橫”一文》)。

    鍾繇

    趙孟頫

    三、“見方必小”。凡字中不是主要框架的方形結構,一律要寫的小而緊湊。

    趙孟頫

    王羲之

    四、“斜以取勢”。主筆取斜勢,加強字的筆勢體勢,使字的造型有動感。

    王羲之

    王羲之

    上述四種造型技法,可以在一個字中同時體現出來。但“應大必大”,“見方必小”,“豎不連通”是共性的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人和崇拜一個人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