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睿強齊哥
-
2 # 劉民傑
這應是牽掛的意思。在整幅畫上洋溢著畫家臨走時淒涼之意。綠葉已去,曾經的繁盛已去。多少蔓就象讓絲絲牽掛,葫蘆就是蔓長成的子女。臨去時還在絲絲牽掛著兒女。這是其真意
-
3 # 畫微言
從李可染等人的回憶來看,這幅畫確實是白石老人的最後一幅作品,中國畫的得意忘形確實是做到了極致,原因可能是老人已經糊塗了,意識已經不是很清醒了,葉子也是葫蘆,藤曼也是葫蘆,葫蘆還是葫蘆,章法佈局無法有法,全憑自然天趣,也許是白石老人潛意識下的最後一次作畫吧!
-
4 # 鴻鵠迎罡
中國20世紀國畫大師齊白石(1864年——1957年)在彌留之際,在較短時間內創作了兩幅大寫意國畫作品,一幅是《牡丹》,另一幅是《葫蘆》。
作品《牡丹》的視覺衝擊力很強,赭紅色的花朵與墨藍色的枝葉形成鮮明對比,整體用筆沉著痛快,並且,花朵和枝葉向左傾斜,彷彿有風吹過牡丹,一些花瓣和葉子表現出扭曲狀態,有一縷波浪起伏般的韻律感,更加突出了畫面的靈動感。
齊白石·葫蘆
《牡丹》所展現的主題就是,透過牡丹這個形象,來表達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以及華美燦爛的生命意識。因為在此時,齊老預感到自己不就將要離開人世,但他內心是熱情如火的,對生命依然表現出強烈的眷戀。
齊白石·牡丹
並且,從這幅畫的構圖和形狀看起來,如同一個站立的人在手舞足蹈,更加驗證了齊老此時此刻對生活的嚮往。
《葫蘆》的筆墨更加豪放和寫意,把筆情墨趣展現得近乎完美,完全是隨心所欲畫出來的。其構圖也更加別緻,幾隻變形的黃葫蘆掛在頂端,旁邊點綴著幾片殘缺不齊的葉子,下方是相互交織的藤蔓,藤蔓老辣柔韌,同樣展現出強烈的生命情懷。整體看起來,《葫蘆》畫面重心在上部,給觀者頭重腳輕的感覺。
齊白石·牽牛花
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齊老在意識深處,或許已經不再清醒,他是下意識地抓起筆,用極凝練的筆墨勾畫出了這樣的物象,完全是在表達自己內心最後一絲感覺,那是對自身身體、精神和靈魂,所有感覺和知覺的最後傾吐。
齊白石·魚蝦
因為,此時的他,所有身體機能大幅度退化,行動顫顫巍巍,生命知覺裡處於混沌狀態,只能依靠他熱愛的繪畫,對世界做最後的告別,但他又顯得力不從心,只能讓構圖呈現出頭重腳輕之感,這跟他此刻的生命狀態是吻合的。
透過對以上兩幅作品的比較和分析,毫無疑問,《葫蘆》應該是齊白石的絕筆之作。
-
5 # 知勢可不沮日內炒單培訓
真的這麼崇拜偶像嗎 齊白石走了沒有當機立斷陪著去的 把齊的東西放在幼稚園小朋友那裡比較一下 就明白不過就是簡單一點
-
6 # 無為369
人總有終老的一天,看到心電圖一條直線的時候,就知道老藝術家的那幾條直線怎麼回事了,不用臆想和瞎猜,沒有那麼誇張!
-
7 # 古畫修復裝裱師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從李可染等人的回憶來看,這幅畫確實是白石老人的最後一幅作品,中國畫的得意忘形確實是做到了極致,原因可能是老人已經糊塗了,意識已經不是很清醒了,葉子也是葫蘆,藤曼也是葫蘆,葫蘆還是葫蘆,章法佈局無法有法,全憑自然天趣,也許是白石老人潛意識下的最後一次作畫吧!
-
8 # 隨手談詩
齊白石是中國近現代的繪畫大師,在世界上都排的上號的著名畫家,“紅花墨葉派”就是齊白石先生開創的。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他早年是個木匠,畫畫純粹是迫於生計,結果業餘愛好成了專業,還成就了一段傳奇。
在繪畫方面,齊白石先生的花鳥、魚蟲、山水、人物都堪稱一絕,他用筆雄渾滋潤,色彩又十分濃豔明快,最重要的是,白石先生的畫都十分簡練,但從簡練中透露出無限的生動,我記得當年上小學時,課本中就有齊白石先生畫的蝦,那可真是妙趣橫生。
除畫畫之外,齊白石先生還擅長抒發,他擅長篆書和隸書,在行數方面也頗具古意,還擅長寫詩文,可謂全才。
絕筆齊白石先生的絕筆,通常被認為有兩幅,分別是《風中牡丹》和《葫蘆秘訣》,但實際上,牡丹是齊白石先生最後發表的畫作,而《葫蘆》才是真正的絕筆。
《牡丹》:
那幅《牡丹》就特別妙,其中只有花和葉,沒有多餘的枝枝蔓蔓,花和葉又十分富有韻律,宛如一陣清風吹過麥田,泛起麥浪,看了之後你會驚歎,原來牡丹還能這樣畫,用齊白石親孫女齊秉正的話來說:
“他是用靈魂在畫,沒有梗,上邊一朵花,底下全都是葉子,但是你會覺得葉子非常非常的茂盛。”《葫蘆》:
創作這幅畫時,齊白石先生已經94歲高齡。
據說那天清晨,他老人家很早就起床了,踉踉蹌蹌地走進畫師,擼起袖子兩三下就畫好了這幅畫。大概是老人家實在是年齡太大了,頭腦都有些不清晰,手腳也比較無力,所以畫出的這幅畫,真可謂錯誤百出。
仔細看葫蘆藤和葫蘆葉,都被化成了葫蘆的形狀,放在清醒時絕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
但中國畫講究寫意,齊白石先生當時精神恍惚,創作的時候完全是靠著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意識在畫,而且用墨非常豪放,筆墨在畫中的使用已臻化境,這是完全的隨心所欲才能畫出來的。
如同王羲之創作《蘭亭集序》,只有在酒醉之際,隨意揮灑才能有那神來之筆,酒醒後如論如何也打不到那樣的境界了。
回覆列表
如圖,這一幅應該算是齊白石的絕筆葫蘆了。看到這滿紙的凌亂的線條我還是嚇了一跳,滿紙氣力,連綿不絕,看似凌亂而又不失和諧。據齊白石弟子李可染回憶,當時老爺子已拿不好毛筆,全是靠感覺在神遊,把葫蘆葉子也畫成了葫蘆狀,把左側的藤也畫成了葫蘆狀,估計齊白石當時是滿腦子葫蘆吧。
有人說這作品已出神入化,齊去世後,這幅作品放在了徒弟家裡,李可染和幾個朋友隔三差五就去觀看,讚不絕口,有大喊的,有把手拍在別人大腿上的。然後,一股腦散去,過幾天再來擼一把。這或許就是齊白石絕筆葫蘆的妙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