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也。
這是古漢語裡最典型的判斷句式,它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蘇軾《石鐘山記》)
——那噌吰的聲音,象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的鐘聲啊。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楚的左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5.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墳墓了。
6.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現在唸“華”字念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讀錯了。
二、……,……也。
主語後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後面用“也”來表示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如: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這就是(石鐘的真像在社會上)不能流傳的原因了。
3.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
——所以燕雖然是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寶物。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於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宮賦》)
——一個人的心,也是千萬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 “者”表示停頓,在謂語不用“也”,也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不過,這種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是老百姓種的。
2.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同遊的四個人,就是廬山陵的蕭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四、……,……者也。
在謂語後面“者也”連用,也相當於“……是……”。如: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他是沛公車旁任警衛的樊噲。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麗的人。
3.晏子,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齊國最善於辭令的人。
這種句式,有時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那些孩子的老師,只是教他們唸書,學習書上的句讀,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和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五、……,……。
主語和謂語後面都不用語氣詞,但仍然可譯為“……是……”。如:
1.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賈誼《過秦論》)
——陳涉是以破瓦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的窮人家的兒子。
2.秦,虎狼之國。(司馬遷《屈原列傳》)
——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我本是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
5.此亡秦之續耳。(司馬遷《鴻門宴》)
——這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啊!
六、用“為”表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
1.已後典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以後的書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洢《核舟記》)
——中間那個戴高帽子有許多鬍鬚的是蘇東坡。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現在人家是刀板,我們是被人宰割的魚肉,還辭別什麼?
4.項燕為楚將。(司馬遷《陳涉世家》)
——項燕是楚國的大將。
七、用副詞“乃、則、皆、誠、非”等表判斷。如:
1.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人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國君,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就是在岳陽樓上見到的雄偉景象了。
3.予購三百盆,皆病梅。(龔自珍《病梅館記》)
——買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殘的。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5.六國破滅,非兵不得。(蘇洵《六國論》)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
一、……者,……也。
這是古漢語裡最典型的判斷句式,它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蘇軾《石鐘山記》)
——那噌吰的聲音,象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的鐘聲啊。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楚的左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5.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墳墓了。
6.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現在唸“華”字念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讀錯了。
二、……,……也。
主語後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後面用“也”來表示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如: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這就是(石鐘的真像在社會上)不能流傳的原因了。
3.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
——所以燕雖然是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寶物。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於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宮賦》)
——一個人的心,也是千萬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 “者”表示停頓,在謂語不用“也”,也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不過,這種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是老百姓種的。
2.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同遊的四個人,就是廬山陵的蕭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四、……,……者也。
在謂語後面“者也”連用,也相當於“……是……”。如: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他是沛公車旁任警衛的樊噲。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麗的人。
3.晏子,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齊國最善於辭令的人。
這種句式,有時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那些孩子的老師,只是教他們唸書,學習書上的句讀,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和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五、……,……。
主語和謂語後面都不用語氣詞,但仍然可譯為“……是……”。如:
1.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賈誼《過秦論》)
——陳涉是以破瓦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的窮人家的兒子。
2.秦,虎狼之國。(司馬遷《屈原列傳》)
——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我本是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
5.此亡秦之續耳。(司馬遷《鴻門宴》)
——這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啊!
六、用“為”表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
1.已後典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以後的書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洢《核舟記》)
——中間那個戴高帽子有許多鬍鬚的是蘇東坡。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現在人家是刀板,我們是被人宰割的魚肉,還辭別什麼?
4.項燕為楚將。(司馬遷《陳涉世家》)
——項燕是楚國的大將。
七、用副詞“乃、則、皆、誠、非”等表判斷。如:
1.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人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國君,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就是在岳陽樓上見到的雄偉景象了。
3.予購三百盆,皆病梅。(龔自珍《病梅館記》)
——買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殘的。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5.六國破滅,非兵不得。(蘇洵《六國論》)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