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諞秦腔

    關於秦腔的形成時間,長期以來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在中國這個歷來把經、史、子、集作為正統文化的國度裡,來自民間的俗文化往往被視作小道而不被關注,在文人雅士以及官方的記載中,很少有關於地方戲曲和民俗文化的文字資料。儘管如此,來自民間的口耳相傳,還是對地方戲曲的起源和當時的演出形式作了記載。雖然這些記載遠不如正史那麼詳盡,然而,正是這些筆記小說中的隻言片語,為我們講述了關於秦腔的產生、流播的狀態以及當時演出狀況。

    在中國俗文化史上,一個劇種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多種因素的產物。就秦腔的發展變化來說,秦地文化的厚重和歷史上所形成的講史傳統,以及唐宋以來經典文化的俗說俗講,正統史書的通俗演義,唐傳奇和宋元勾欄瓦肆中關於歷史故事和街坊閭里的市井民風的講唱,從敘事體向代言體的過渡發展,宋元雜劇中關於行當角色定位與宋元詞牌中對唱腔藝術的世俗化表現,都是促成地方戲曲藝術形成的重要元素。而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存在著經典文化向世俗化過渡、向大眾普及的過程。把經、史、子、集演繹為普通民眾可聽可看的故事,並且以世俗化的形式展示出來,在民眾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狀態下,這種以世俗的故事演繹經典文化就成為一種常見現象。

    秦腔作為秦地人民的文化選擇,自然也是遵從了這個規律。只不過它更偏重於表述樸實厚重的歷史憂患,偏重於慷慨激昂的地域文化特色表達,偏重於蒼涼豪放的情感表現,偏重於對忠、孝、節、義和仁、義、禮、智、信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世俗化演繹。

    一個戲曲劇種的形成,不僅需要完整的音樂形制,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與之相協調的故事結構與舞臺表現形式,而宋元以來的講唱藝術和元雜劇的表現形式為秦腔的生成提供了舞臺要素。宋元以降,元雜劇的衰落和明傳奇的興起,以及關中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講史之風的浸潤,是最終促成秦腔藝術形成的內在因素。秦腔藝術的形成有著文化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它是詩、詞、歌、賦、雕塑、繪畫、音樂、歌舞等各個藝術門類共同影響,將雅文化與俗文化相結合,藉以傳播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結果,對中國文化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陝商的崛起推動了秦腔的形成與發展

    秦腔的形成時間,應該是在明正德前後,而至嘉靖年間,最終形成於陝西三原縣一帶,這是因為明代中葉以後,由“開中法”(鼓勵商人至邊塞捐納糧食,以換取鹽引,取得販賣食鹽的資格的制度)引發的處於萌芽狀態的商品經濟,使得三原、涇陽商品流通得到蓬勃發展。

    作為西北地區商品集散地的三原、涇陽一帶,是通往西北乃至西南、華北各地的商業中心。這裡地處渭河谷地北岸,土地肥沃,水陸交通便利,是北通延安、榆林的西北邊關,南扼西安府的北大門。區位優勢明顯,不僅是陝西文化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關學思想最為集中之地。三原、涇陽文化積澱深厚。宋元時期,這裡商業繁華,俗稱“小長安”。尤其是三原,地處關中中心地帶,交通發達,俗稱五省通衢之地。明代中葉,三原已經發展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各種貨物都有了專門的市場。嘉靖、隆慶、萬曆時期,三原在全國的商業威望更是達到鼎盛階段,成為馳名全國的商業之都。

    清代,三原、涇陽的商業更為發達,由陝西輸往西北及西南各地的大宗商品,主要有中藥材,棉布、糧食、茶葉,以及輸往川藏的棉花、回絨氈、布帽等。來自四川、甘肅及陝西南北二山的中藥材,也透過三原、涇陽輸往湖廣及東南各地。

    早在明代中葉,三原就已經有了專門刻書的富春堂書局,現陝西省藝術研究所就儲存了西安府三原縣富春堂書局雕版秦腔《賀后罵殿》的木刻板,全部刻板共24塊,就是這一時期三原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並孕育了秦腔的明證。

    與三原毗鄰的涇陽縣商業也十分發達,在明末,蘭州的水煙運銷就已經為陝西商人所控制,商人從蘭州陸運水煙至涇陽,然後再東運至江蘇、湖廣、廣東各地。除水煙外,茶葉也是涇陽的重要轉運商品,清代西北各省所需的茶葉,都要從涇陽過境。陝商從湖廣、福建、江蘇一帶,經水路把原茶沿漢江、丹江運至水陸碼頭商洛的龍駒寨,再由陸路經藍關古道運至涇陽縣城,經過當地茶葉店的加工製成磚茶後另行包裝,然後再銷往西北各地。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工,也就催生了手工業工人群體的發展。與三原相比,涇陽多加工類企業,主要從事茶葉和皮毛加工,而三原則多商業類企業,行銷的商品遠比涇陽要豐富全面。

    正是發達的商品經濟和隨之而來的產業群體以及富商大賈,使得在該地區產生一種文化娛樂樣式成為可能。與南國的商業性娛樂不同,陝西地區由於長期浸潤著濃郁的家國情懷,在這裡人們並不以為戲曲就是單純的娛樂消遣,而是以戲曲傳播商業文化和誠信的原則,進而擴大自己的商業和品牌的影響。他們在娛樂中依然堅守關學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即躬行禮教、剛直不阿、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明代中葉以後,社會上存在著道德滑坡和世風日下的趨勢,商業上的不正當風氣也在日漸銷蝕著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傳統,因此,利用俗文化拯救世風,就成為一些人的自覺選擇,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寓教於樂的藝術樣式來滿足商業經濟和拯救世風的需要。而三原、涇陽一帶又是陝西經濟文化的中心,於是在這裡產生一種新的娛樂形式就成為必然。道教音樂文化與民間音樂的結合

    根據有關資料和對陝西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考察,至少在明代中葉或以前,秦腔就已經從北雜劇逐漸演化成為一個獨立的劇種,它是在傳統的“西調”“西曲”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成的。李唐王朝建立初期,尊老子為其先祖,並以道教作為其國教,而遍佈長安的道教宮觀在傳播道教文化的同時,也把道教的講經形式和傳播手段散落在民間。遍佈陝西關中和陝北的道情,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道教佈道和傳播道教文化的重要手段。而明代中葉以來北雜劇的衰落,俗文學和市民階層的興起,敘事文學和通俗文藝的發展,以一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曲調,演繹通俗故事或講述正統文化,同時兼具道德救贖和道德自律的功能,就成為可能。根據戲曲音樂家王依群先生的考證研究,秦腔正是在道教“勸善調”的基礎上,又結合關中地區的民間音樂,最終形成了秦腔的基本板式“二六板”,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為六大板式和“歡音”“苦音”兩大情感型別。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說到秦,就不得不提起甘肅。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這也是為什麼西安人在喪宴唱秦腔,甘肅人在廟會唱秦腔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懂的》這首歌用英語全部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