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漫遊客
-
2 # 金水連環1
湘軍鎮壓太平軍過程中逐步發展壯大,猛將如雲,且兵由將募,將由帥遣。手下兵勇多以宗族親緣為紐帶,以三湘子弟為核心。滿口子曰詩云的書生秀才帶領目不識丁的虎狼之師。他們眼中只有曾氏兄弟,而不知滿清政府為何物?
更頭痛的是殺紅眼搶掠慣了的流氓無產者分享到戰爭帶來紅利後居功自傲,很多人希望曾氏昆仲取代朝庭己達到到建功立業,封妻廕子的人生追求!
清庭滿漢之防由來已久,可惜八旗腐朽綠營無能迫不得已只能眼看湘勇異軍突起,為了制衡湘軍扶持分化湘系左宗棠部的楚軍不斷加恩封賞,幾年時間就讓曾左官職並駕齊驅。同時統治階級發現李鴻章的淮軍這個後起之秀深諳官場之道,利用清庭和恩師矛盾猜忌左右逢源登上鎮壓平太平軍戰爭的末班車,沒有時間百去戰煉兵拚命用大把白銀買來洋槍洋炮。用近代化武器與冷兵器武裝作戰的結果肯定是一邊倒!李老二很快位列封彊。
曾國藩飽學之士冷眼旁觀朝庭用意後,極力主動裁軍避免猜忌。湘軍十去八九後元氣大傷,而八旗綠營早已腐朽沒落名存實亡了,這樣淮軍在鎮壓捻軍之後正式成為國防軍。
-
3 # 海鏡清
實際上不只是李鴻章的淮軍,即使湘軍也沒有完全解散,依然保留了一部分。至於其他的地方勇營,也保留了不少。
原因只有一個,只能依靠勇營,大清才能繼續維持其統治。俗話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但沒有誰會蠢到河還沒有過就拆橋的。
太平天國雖然被鎮壓,戰亂依然不斷。其中最大的有兩股,即活躍在中原的捻軍和盤踞西北的回民軍,在新疆還有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割據一方。滿清統治者就算再想裁撤勇營,也不得不先依靠勇營去對付這些反清武裝。
高樓寨一戰,滿清最為倚重的僧格林沁和一萬多滿蒙軍覆滅,從此滿清只能依靠勇營來維持統治
第一步是對付捻軍。捻軍騾馬中隊,擅長流動作戰,因此給清軍造成了很大麻煩,唯一一支堪用的滿蒙軍隊就是被捻軍打得全軍覆滅,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授首。曾國藩也是因為對付捻軍不利下課,才換上了李鴻章。而淮軍同樣也打了很多敗仗,大將張樹珊被打死,劉銘傳也差點在尹隆河全軍覆沒。
平定捻軍的戰爭雖然只持續了四年時間,但因為位於滿清統治區的中心,給滿清的威脅和打擊並不比太平天國差多少
最後李鴻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大修河防工事,把中原的河流變成禁錮捻軍騎兵的鎖鏈,才終於消滅了捻軍。
平捻之後,滿清又想裁撤淮軍。誰知道又發生了盲目排外的“天津教案”,民眾殺死法國領事、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燬瞭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位於教堂旁邊的法國領事館,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破壞行動持續了3小時。1870年6月24日,外國軍艦來到天津,七國公使提出抗議。
於是,最能征善戰的淮軍一部(包括銘軍、盛軍等)又被調入京津地區備戰。雖然教案最終以中國讓步得以和平解決,但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北京都面臨著外國的軍事威脅,例如因伊犁問題,沙俄就派出海軍到渤海示威。因此這支淮軍終於作為保衛北京最有戰鬥力的一支武裝力量,被長期保留下來。至於其他的淮軍,例如鼎軍、樹軍等則多被裁撤。
被削弱至一萬多人的淮軍,最終消失在甲午戰場之上
所以淮軍得以保留下來,是與滿清日益深重的國內外危機息息相關的。即使如此,淮軍仍不斷削弱。由平捻戰爭時期的八萬人,到甲午戰爭時期只剩下一萬多人。當初調入天津的盛軍和銘軍,本來都是各有一萬多人的大部隊,也分別減為六千人和四千人,因此在面對日軍時很快就消耗殆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直致力於打壓消滅漢族勇營的滿清統治者,也是自食其果。
-
4 # 江東汪郎
太平天國被湘、淮鎮壓後,北方還活躍著一支足以威脅滿清統治的起義軍,即起源於安徽亳州一代,縱橫北方數省的捻軍!
太平天國失敗後,餘部遵王賴文光,原捻軍首領、太平天國樑王張宗禹,將太平軍和捻軍合併,按太平軍軍制重組捻軍。
新捻軍摒棄步軍、改為騎兵,採取機動戰術,縱橫在豫、魯、皖、蘇之間,成為一支約十萬餘人的騎兵部隊!
捻軍的聲勢,猶如臥榻之側有他人酣睡,這讓滿清統治者日夜難安。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捻軍在山東曹州全殲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部,滿清最後一支擁有強大戰力的政府軍徹底消失,一時華北震動,京師戒嚴。滿清政府不得不再次依靠漢族地主武裝,封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出兵鎮壓捻軍!
但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沒有了之前的銳氣!
他帶著湘軍破了天京後顧及人言,不顧湘軍上下的反對,毅然裁軍、遣散,導致人心渙散,以致湘軍的戰鬥力嚴重下降!
這樣的結果就是湘軍不僅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反而被捻軍突破了重圍。
慈禧太后震怒,擼了曾國藩欽差大臣的職務,由李鴻章接任。
為此,李鴻章的淮軍正式取代湘軍,而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急先鋒!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李鴻章年僅43歲,正處於人生的上升階段,看的問題也很全面。
針對湘、淮兩軍的去留,李鴻章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保留湘、淮,不僅是“靖內寇”,更在於“御外侮”。
就這一點上,李鴻章要比他的老師曾國藩勝上一籌。
所以,李鴻章的淮軍在太平天國被鎮壓後能夠保留,有捻軍這個外在因素,更多的還是李鴻章本人對滿清政府的認同,以及文人齊家治國的思想作祟!
回覆列表
謝邀。天京收復後,曾國藩的威望已達到了頂峰。曾有人勸曾取而代之,推翻滿清,曾國藩如履薄冰,嚴詞斥責。滿人本來對漢人不放心,對曾國藩當然有防範,但曾國藩權衡利弊,急流勇退,自請裁軍,部下曾有人進言這是自斷臂膀,曾滌生仍自持己見。於是,湘軍除彭玉麟之水師外,所留無幾。
其時,北方捻軍,已是清廷的心頭大患,作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正如日中天,同時期的八旗子弟除了驕橫欲縱,已完全無戰力不堪應戰,既然湘軍已解散,歷史的責任自然落到李鴻章的淮軍身上,這就是淮軍得以保留的真正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