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見聞事實錄
-
2 # 麗水凝珠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家人共享圓月,人生幾何,對酒當歌,人生能有多少次的團圓,月圓人缺,人圓月缺,每一次相逢都是難得的美好。一杯香茗,幾盤水果,月餅的香甜,家人的笑聲或許多年以後都是我們難忘的回憶。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所以珍惜每一個團圓之夜,人圓,月圓,最難得。
-
3 # 闊海6013
中秋是一個思念的季節。年華似水,潺潺流逝。轉眼又到中秋日,明月娟娟,思念拳拳,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幸會有緣人。距離擋不住滾燙的情義。月華如練,思念如水。見與不見,牽掛不斷,聯不聯絡,不曾忘記!
一輪皎月,懸掛在靜穆的天空,彷彿在訴說著歲月溫軟的思念;站在如水的月光下,心動如潮,思念如歌,涼涼的月光,清輝彌散,我把思念和祝福黙念千萬遍!
讓那柔美的月光,飛到眾友所在的彼岸。天南地北的眾友們,請為思念、牽掛、珍視你的朋友,祝福千遍萬遍,讓相愛的人們,把彼此的初心警言,牢握手心,讓相守最美的微笑,在發月深處婆娑,讓相擁時最深情的眸光,在紅塵煙雨中妖嬈!
無論天涯海角,抑或高天茫茫,綿綿情義,赤心拳拳,明月可鑑。把祝福裝進牽念的錦盒裡,託嚮明月清風,捎給眾友們同仁們:中秋快樂,闔家團圓!
如此中秋,意義非凡!
-
4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中秋節與家人在一起無限快樂!
恭祝全國各族人民、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及全世界華人華僑家人中秋節快樂開心!團圓合美幸福!
-
5 # 廣開智慧之泉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天高雲淡,風清氣爽,離開了烈日炎炎,晚上的月亮又圓又亮,一家人團團圓圓相聚賞月、其樂融融,一種習俗,一種傳統。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卻有一個約定的形式,就是親人的團聚,歡樂、祝福、賞月、吃月餅。沒有大的規模,也沒有小形式,重要的是一種祝福,一種歡樂,那怕是遠在千里,莫忘一個親人親切的深深問候!
-
6 # 風清雲淡—藍夢
因為今年中秋節單位加班,已於前幾天回家看望父母.所以這個中秋節就在單位過了 ,堅守崗位是為了讓更多的家庭團聚!
說起中秋,本是個團圓的日子,條件允許的能回家陪父母那是最好不過的!陪父母看看電視,嘮嘮家常,他們陪我們長大,我們陪他們變老!中秋回家應是最有意義的陪伴!
-
7 # 隔壁老王愛寫詩
中秋,過得是團圓,是和諧。中國是儒家文化薰陶的國家,追求的是和、順、平安文化。
一家人圍坐品月餅,賞月圓是一種幸福。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平時人們忙於工作,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的機遇很少,藉著中秋的時光一家團聚一起是最美的享受。
-
8 # 雨中橡樹
中秋節怎麼過才有意義?
我從我們大家庭來回答這個問題。外婆歐梅香108歲逝世,子孫後代達188人,六代同堂,是全國少有的大家庭。外婆用良好的家風潤育後代,子孫後代人人爭氣,個個孝順。先後接受中央電視臺三次報道,並於2018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家庭。並參加福壽中華頒獎晚會。
如今外婆走了,誰來傳遞好家風?今天是中秋節,大部分子孫回來團聚,我就策劃大家庭大產業方案。大家籌資入股,共同建設竹狸產業。透過有錢出錢,無錢出力的模式,讓大家庭成員都能參與產業。利潤的50%用於分紅,30%用於扶貧和獎勵,20%用於發展。鄉村振興,從大家庭開始。有了產業的發展,大家庭年年聚會就有保障。
利用中秋晚上親人團聚的機會,向大家公佈了方案,沒想到得到大家庭成員的高度認可!
我認為,這是我過得最有意義的一箇中秋節!
回覆列表
忙碌的生活和匆匆流轉的消費世界,正一步步鯨吞蠶食著人們的文化歸屬。這些年,儘管迴歸傳統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對於習慣了消費主導一切的現代人而言,迴歸傳統,何其難也!這不僅僅意味著諸如“法定節假日”之類的形式上的重視,更意味著一些精神上的思索與迴歸。就拿眼下的中秋節來說,除了各式標榜“精緻”“華美”的月餅,我們身邊還留存著怎樣的節慶意味?還有多少人願意循著古人的足跡,去追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幽幽家思?又有多少人能放下聚會和應酬,去同遠方的父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團聚?答案恐怕不會樂觀。
有人戲謔:“我們的傳統節日只剩下了吃”,話雖尖刻,但卻也一語中的。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春節吃餃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程式化的節日已經沒有留下多少家國之思,有的也只是“吃”罷了。對文化的淡漠也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通病,速度與效率逼迫著我們向前,容不得作任何文化之思。這無疑是一個兩難的命題,效率是現代文明的核心,斷然不能捨棄,而丟掉傳統我們註定走向虛無,傳統之於我們就好比母體之於嬰兒,是源與流的關係。同時,傳統又不是一套冷冰冰的程式,而是活著的文化,它從農耕文明走來,積澱著一輩輩人最樸素的生活願景;它敘述著我們生命的由來,是我們的根;它難以道清,卻有著深重的文化意義;它關乎情感,關乎記憶,也關乎著我們的文化根性。
不管我們如何強調傳統,總有一些現實難以逾越,中秋團圓也終歸只是少數家庭才能實現的美好情景。變遷中的華人口急劇流動,於一些人而言,即便是春節也很難真正闔家團圓,遑論中秋。在這樣的境況之下,中秋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其實,我們不妨拋開形式上的團聚,去探尋一些更為深沉的意義。在詩詞的意境裡,中秋總是籠罩著“月圓人未圓”的悽美之思,比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再如范成大的“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可見,聚散離合,古今亦然,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效仿古人,以思念暫代團聚。關於中秋的文化,其實質在於“家”的文化,感念家恩,渴望團聚,這便是中秋的全部意義。在這一刻,我們漸漸放下平日裡為稻粱謀的煙火氣,開始思索“家”的意義,追尋自我的精神起點乃至文化血脈,在這個層面上,中秋是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迴歸,是在讀懂“家”的基礎上的思親與思家。
過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秋節,用時興的話講,就是過一個“走心”的中秋節。傳統的儀式正在消退,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無所作為靜待消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本真的觀念必須得到留存,也許現實並不允許我們奔襲千里去與家人團聚,但至少我們應當有一些思索,然後打一通電話,甚至不必互訴思念,只是一些簡單的家常,就足以在這個本該團聚的日子裡,給予彼此遙遠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