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1、過分干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

    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人,她們喜歡“幫助”別人,干涉別人的事,不以為然地她們認為自己是熱心腸,是在用真心實意對別人好,甚至不求回報、不遺餘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的“母性特質”的發展,個體繼承和發展了母親對嬰兒呵護般的心理特質,這與自身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建立起男性形象的人,很多時候有這種特質。

    所以說過分熱情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個體一種“自私”與“控制慾”的心理表現,這種心理表現在人際關係中會不自覺地給別人造成干擾,是一種人際越界的明顯表現。

    2、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就是“打壓式”的,否定孩子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地很多人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會尊重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個體的成長環境中尋求根源,從以往心理諮詢的經驗來看,都與個體年幼時期的“被否定”對待有關,於是個體學會了這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採用這樣的方法。

    但是殊不知這種方式卻是影響人際關係,越界人際邊界的行為,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對別人的忽略和不尊重,甚至從心理動機上來說,是一種“綁架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3、討好別人,把價值感寄託在別人身上

    生活中有一種人做人做事總是在討好別人,他的價值感就是讓別人感到愉快。顯而易見,這種人忽略自我,甚至沒有自我,他的世界是以別人為主的。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這種人也有非常強的道德感,時常因為怕別人的不高興而自責。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三個我”,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就是自己原本的慾望、需求,本我就是現實中的我,超我是有著道德、善良等素質的我,所以這種人容易受道德層面的“綁架”,本我妥協於超我,“委屈自我”,所以儘管讓別人愉快了,自己永遠不開心。

    這樣的行為做法不大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你無法讓每一個人開心,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樣在別人的心中才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形象,才不至於介入別人的人際邊界,也不至於自己的人際邊界模糊不清,讓人誤會。

    4、性格太過敏感,疑心太重

    性格敏感的人,會生活的很累,就好比易燃易爆的物品負重於身,很容易發生反應,於是很明顯這種人容易“越界”,在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進入別人的領域,對其他人造成干擾和影響。

    這樣的心理特質與遺傳等先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成長與發展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於是面對這樣的人,也許他們是我們的朋友,也許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應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那就是首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自己的個性心理,然後用理性思維來改變,遇事多思考,多反思,防止自己“越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邊界也是我們與他人的心理邊界,對以上四種人際邊界輕易“越界”的人,基本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希望以上分析可以幫我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和大人同睡好嗎?真的不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