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atato10

    1、增強自我認同:積累處事經驗,提高辦事能力,不設定過高的自我要求。做得好時,自我犒賞;做得不好時,分析原因,自我勉勵。

    2、提高自我滿足:養成設定目標,制定規劃,實施計劃的習慣。目標不要太大,大目標可拆分成階段性目標,以便於實現。不斷積累自我滿足的經驗,積少成多。

    3、追求自我實現:不定時開始一些單純只為興趣的事。比如淘一本好書,走一段路,踏一次青,無目的地聊聊天、寫寫字。

  • 2 # 喵小姐9091

    少一點渴望,和對各種的慾望,事事勿強求。擁有幸福真的很簡單,只需一句關心的話,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但是我們要對自己身處的幸福感到滿足,不要認為我們接受他們的愛是心安理得,我們也應該給他們愛,使他們獲得幸福.

  • 3 # 友人帳724

    對於幸福,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想要什麼然後得到了就會很幸福。當你想吃一種東西,而你當時又吃不到,就會明白什麼是幸福?最想要的,得到了就是幸福的。少一些渴望,和對各種事物的慾望,無慾無求多做點好事。我的幸福就是簡單並快樂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關心和疼愛自己的人。真的,但不能餓著肚子,要是可以想吃什麼吃什麼,又不會長胖就真的超好超幸福的。簡單的去生活,去思考,給自己和別人多一份耐心,和愛心,把自己變成會被人需要的人,滿足於一天,不自怨自艾。 幸福!幸福!我要幸福!

  • 4 # 使用者282304134

    謝謝邀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幸福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物質上的,比如房子、車子、美食、衣服等,另外一方面是精神層次的,比如愛情、親情、友情等。那麼,怎樣才能獲得上述兩方面的幸福。首先是獲得,獲得幸福,你就應該不斷努力,比如你想獲得愛情上的幸福,你就應該給予對方充分信任,多為對方考慮,為她做一些實際行動,只有付出了,你才能獲得她的信任,雙方才能幸福。接下來是如何持續地獲得,持續獲得的話,就應該有適當的滿足,不要不知足,如果要求得到地太多,就不能一直得到滿足,所以應當適當要求,不要不知足,不知足永遠的幸福不會滿足。

  • 5 # 善良說房

    幸福感的獲得其實就是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所以人要持續不斷的獲得幸福,就必須有一顆永不滿足的心。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就象王健林那樣,每年多賺個一萬塊。如果是開店的話,就定個目標,每年多開一家店。當你的目標一個個實現後,你就能持續不斷的獲得幸福。

  • 6 # 靜遙遠的星

    這個問題,還真有些棘手,不知怎麼來定義,因人而異吧,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我只有從自己的角度來講了,我的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姊妹,可能我比較重視親情,我最怕聽見他們誰誰生病或有事,特別是我父母,哪怕只是感冒,我也是很焦心的;我見到了回好多離別的場面,所以很感慨;我的家人,雖然大家都相隔不遠,但我的手機從不關機,看到他們好我會發自內心的高興;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我開心;工作順利我開心;每週和友人去聚聚,我開心;家庭幸福,我開心;在網上認識朋友,我開心;在悟空問答裡得到一分兩分的紅包,我開心;我覺得幸福都來自這些小小開心積累,彷彿和錢的多少沒有關係,每天就這樣重複著,也許恬淡的生活,太過普通,也許說我這種人沒有追求,但這是我就是喜歡這種恬靜的生活,也許這就是我需要的那種不斷持續的快樂和幸福。

  • 7 # 江徐的自留地

    追求幸福是每個人活在世上的目標。何為幸福,如何才能獲得,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莊子》告訴我們,幸福分為相對、絕對兩種等級。

    以下是詳細內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說到老子,自然想到他這句玄之又玄的話,它代表老子思想的深微奧義。

    老子出關時所作的《老子》(又名《道德經》),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

    在關於名家的第二節內容中,馮友蘭說名家對中國哲學的貢獻是發現了“超乎形象”的世界,但也只是發現,充分利用這一發現的其實道家。

    常人借用名指代實,卻意識不到它們只是名,而名家開始思索名,也就是思索思想本身。老子將這種思想充分展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面一句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無名,它超乎形象,不可言說,“道”只是一種代號,而非實名。

    天下萬物永遠在變,可是變化所遵循的規律永遠不變。這規律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物極必反,用老子原話說就是“反者道之動”。

    馮友蘭將此觀點解釋為:任何事情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發展,這些性質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滿招損,謙受益等道理。

    道家倡導“無為”,並非讓人不要有所作為,而是提醒人,不要違反萬物執行規律地妄為,應該把自身作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範圍。過猶不及,凡事都要講求一個“度”字。

    所謂知足者常樂,是指降低慾望,順德而為。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我們常常把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代表了道家思想的第三階段。

    先秦時期最大的道家:莊子,姓莊名周,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與公元前2世紀之間,與孟子同時期。以莊子命名的道家文集《莊子》,並非莊子一人所寫,是他和其他道家的彙編。

    追求幸福是每個人活在世上的目標。何為幸福,如何才能獲得,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莊子》告訴我們,幸福分為相對、絕對兩種等級。

    想獲得相對的幸福,必須充分且自由發揮我們的自然能力,也就是從“道”直接而來的“德”。

    萬物自然本性所有千差萬別,可是隻要充分且自由地得到發揮,所獲得的幸福是同等的。

    比如《逍遙遊》中,“槍榆枋而控於地”的蜩與學鳩,和“揹負青天而圖南”的北冥之魚,因為它們都儘自己所能而獲得同等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這種“材”得以充分自由地發揮,我們才會感到幸福。

    莊子之所以主張無為而治,其實是反對影響自然能力自由發揮的社會制度。一切立同禁異的制度,都是阻礙相對幸福的獲取。

    想獲得絕對幸福,必須對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不為情所擾亂,進而讓靈魂平和,心也就不再隨外界變化而波動,天人合一,超越我與非我的區別。就如佛家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從道的角度看待世界,萬物乃一體,圓融無礙。

    當一個人成為真正獨立的人,他就獲得了絕對的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即將過去,你對2018年的自己滿意嗎?為什麼?